抢占科技制高点!《2026年度辽宁省前沿技术项目》申报全攻略!
发布机构:(略)
发布日期: 附件:0个
重点摘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一、基于国密联盟链的可信数据空间隐私保护与安全共享平 台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可信数据空间数据流通过程中面临的加密隐 私易泄露、存证易篡改、参与主体互信缺失、流通过程难追溯定 责等问题,研究面向国密联盟链的链上-链下-链间多维协同数据 隐私最小化披露与可信加密模型;基于大模型的参与主体可信度 动态预测与评估方法;构建支持多方协同的联盟链全流程数据共 享安全存证机制;突破动态场景自适应的可验证追责关键技术, 研发可信数据空间安全共享与可信追责平台,并在医疗、养老等 重点行业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可信数据空间安全共享与可信追责平台1套;
2. 可信数据空间主体可信评估系统1套;
3. 可信数据空间共享数据安全存证系统1套;
4. 可信数据空间可信追责系统1套;
5. 在医疗、养老等行业开展示范应用并提供应用证明;
6.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支持国密、同态加密等5种以上数据安全加密方法;
2. 支持> 2000个数据流通利用主体;
3. 参与主体可信评估准确度> 99%;
4. 数据安全存证响应时间<1秒;
5. 支持可信追责方式>3种;
6. 支持Harmony、Euler、Kylin及飞腾、鲲鹏等国产软硬件环境。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二、国产操作系统软件智能迁移与适配工具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软件数据向国产鸿蒙平台迁移过程中高成本、 低效率的技术难题,开发知识增强的混合式知识库,明晰强化学 习与知识蒸馏融合的智能决策机制,研究基于检索增强生成与闭 环优化的少样本适配引擎等关键技术,研发领域知识库与大语言 模型驱动的智能迁移适配工具链,构建高质量评测数据集,形成 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体系,支撑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建设与自主创新, 开展典型场景应用。
交付成果:
1. 鸿蒙软件智能迁移适配工具链1套;
2. 鸿蒙迁移评测数据集1个;
3. 技术论证与典型场景应用报告1套;
4. 在>300个核心组件及>20个主流软件完成适配验证;
5.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智能迁移工具链编译通过率>80%,测试通过率>75%;
2. 迁移后应用在典型设备上的运行性能损耗< 10%;
3•支持ArkTS、C/C++等主流编程语言语法与框架接口的自动 适配;
4•知识库覆盖API映射、硬件驱动、编译优化等维度,检索 准确率>90%;
5•适配工具可泛化支持主流工业软件中>80%核心C/C++基 础组件的平滑移植,支持政务、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中>80°% 安卓应用的鸿蒙化适配。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三、非粮蛋白质高通量实验智能体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非粮蛋白质生物制造中酶与工程细胞设计复 杂、实验效率低、智能化水平不足等问题,研究面向非粮酶蛋白 设计与优化、实验设计与智能化执行、细胞培养(发酵)动态优 化的智能体关键技术;研制融合大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协同的高 通量全自动化实验平台,并开展智能体系统核心性能验证。
交付成果:
1. 面向生物制造的高通量全自动化实验平台1套;
2. 酶蛋白功能设计与优化智能体软件1套;
3. 实验设计与智能化执行智能体软件1套;
4•细胞培养(发酵)动态优化智能体软件1套;
5.在生物制造企业开展示范应用并提供应用证明;
6•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高通量全自动化实验平台具备>96个可独立控制且环境参 数满足均一性要求的有效培养单元;
2.面向非粮蛋白质典型生产工艺,获得高活性且稳定的关键 酶突变体及工程细胞,实现连续转化时间>72小时;
3. 智能体酶功能预测准确率>85%;
4. 数据釆集-处理-反馈的全流程延迟较优化前降低>50%。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四、多模态皮肤病理诊疗大模型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皮肤病理人工智能诊断标注低效率、融合不 充分、诊断不均衡等问题,研究基于视点追踪的数据标注、多模 态特征融合、RAG辅助病理分析等算法,构建覆盖“标注一训练 一推理”全链条的多模态皮肤病理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多家医 疗机构开展临床验证。
交付成果:
1. 皮肤病理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套;
2. 皮肤病理脱敏数据集1套;
3. 皮肤病理诊疗领域知识图谱1套;
4. 在>3家医疗机构开展应用并提供应用证明;
5.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ROI区域定位误差<5像素,标注结果与专家一致性(ICC) >0.92,多标注者一致性>90%;
2.40种以上常见皮肤病病理分析准确率>95%,10种以上疑 难皮肤病病理分析准确率>90%;
3. 皮肤病理诊疗领域知识图谱包含疾病、病理特征、诊断规 则、用药规则等4类以上知识,节点总数大于5000个,属性总数 大于50000种;
4. 数据涵盖皮肤病理图像、病历文本、专家阅片思路等>3 种模态。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五、超薄晶圆高精密研磨抛光贴膜一体机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先进封装产线(2.5D/3D、Chiplet、Fan-Out等)中晶圆减薄、抛光、贴撕膜等多工序国产装备在精度、集成 度与智能化方面的瓶颈,突破低阻尼微进给轴向运动、高精度位 置检测与控制、撕贴膜应力抑制等核心技术,研制全自动高精密 晶圆研磨抛光贴膜一体机,实现超薄晶圆高精度多工序集成加工, 并在辽宁先进封装产线完成应用验证与产业化示范。
交付成果:
1. 全自动高精密晶圆研磨抛光贴膜一体机1台;
2. 主轴综合性能测试平台1套;
3. 高精度气浮转台综合性能测试平台1套;
4.6000#粒度金刚石砂轮10套;
5. 超精密陶瓷与金属底座各3套;
6. 在行业内示范应用;
7.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支持晶圆尺寸300 mm (兼容200 mm);
2. 减薄厚度(不含膜)<30 gm,TTV< 1.5—,表面粗糙度 Ra < 0.005 pm;
3. 金刚石磨轮硅晶圆去除率20-200 gm/min;
4. 气浮转台直径> 1m,负载> 1000 kg,端跳<10 gm,定位 精度<15";
5. 全局设备效率(OEE)>80%。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杜强,024-23983579。
六、具身智能驱动柔性制造人机协同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智能制造模式柔性化快速响应需求,克 服机床、机器人、物流系统等核心装备之间信息孤岛化导致的产 线协同效率低问题,研究基于具身智能理念的融合事件信息多模 态感知融合、视觉语言模型驱动人机交互协同、灵巧手智控协控 抓取、工业智能体多任务持续学习、跨域协同与群体智能等技术; 研制多任务场景具身智能人机协同平台,建立智能产线数据集, 开发具身智能驱动的协同决策智能体系统,实现柔性制造全流程 自主决策与协同控制,并在省内制造企业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面向工业多任务场景的具身智能人机协同平台1套;
2. 柔性制造多模态数据集1套;
3. 具身智能驱动的协同决策智能体系统1套;
4. 完成示范应用工程1项并提供应用证明;
5.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柔性制造多模态数据集涵盖场景类型>5种;
2. 产线换型效率提升> 50%;
3. 制造过程模态感知类型>5种;
4. 灵巧手随机工件抓取成功率>70%;
5. 事件数据集数据空间节省能力较传统视觉数据节省> 50%。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七、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制造工艺自主决策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多品种、小批量集成电路装备制造行业工艺 规划过程中参数尺度宽、要求变更频繁、知识复用差等问题,研 究工艺模型表征识别、智能体编排、基于知识图谱的检索增强等 技术,构建覆盖物料、图纸、设备等要素的行业知识库和智能工 艺规划与决策系统,在集成电路装备行业进行技术验证及示范应 用。
交付成果:
1. 智能工艺规划与决策系统1套;
2. 集成电路装备制造行业工艺知识库1个;
3. 在>3家集成电路装备企业开展示范应用并提供应用证明;
4.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涵盖机加、表处、焊接、管路、钣金成型等>5种工艺规划 与决策能力;
2.图纸信息提取准确率>90%、单图处理时间<1分钟、知识 问答响应时间<1秒、Top-1答案准确率>90%;
3. 覆盖>3类装备核心零部件,实现新产品应用>5000种;
4. 知识库结构化知识>5万条;
5. 工艺设计效率提升>50%、知识检索准确率>90%。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八、安全大模型与MCP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威胁主动感知与 自演化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工业互联网威胁持续演化、工业协议高度异 构、规则编写效率低下且易错等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多协议 驱动的终端/网络/业务多维协议解析系统、LLM规则语义建模与 生成的动态威胁感知系统、MCP赋能的自适应规则更新系统的研 发,构建安全大模型与MCP协同的工业互联网自适应威胁感知 平台,从而降低安全运维门槛,提升威胁响应效率,为工业互联 网产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交付成果:
1. 大语言模型与MCP协同的工业互联网自适应威胁感知平 台1套;
2. 多协议驱动的终端/网络/业务多维协议解析系统1套;
3. LLM规则语义建模与生成的动态威胁感知系统1套;
4. MCP赋能的自适应规则更新系统软件1套;
5.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多协议驱动的终端/网络/业务多维协议解析系统识别包括
OPC_DA、OPC_UA、S7、DNP3、CIP、ENIP、IEC104 等 >20
种主流协议;
2. LLM规则语义建模与生成的动态威胁感知系统威胁检出率
> 80%;
3. MCP赋能的自适应规则更新系统语法正确率> 90%。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九、面向新型能源网络的移动变压器多场域仿真设计平台研 发
研究内容:针对移动变压器核心装备双电压灵活切换、高效 自耦结构、移动场景适配性强的新型能源网络建设需求,研究多 场域耦合仿真、智能调压控制、高效散热设计、切换安全保障等 关键技术,开发多场域智能仿真设计平台,并在省内开展示范应 用。
交付成果:
1. 移动变压器的多场域智能仿真设计平台1套;
2. 在省内开展示范应用1项并提供应用证明;
3.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平台包括(电磁、热、振动)等多场域>3个,运行工况(运 输状态的机械强度、空载运行、短路工况等)>2个;
2•变压器总重减少>15%;
3. 硅钢材料磁滞特性测试>3种,磁场强度测量精度<3%;
4. 铁心硅钢材料损耗精细化模拟精度< 10%。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面向高速通信的超低损耗与超低时延空芯光纤光缆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海量数据长距离、高通量传 输中信号损耗降低与时延缩短的双重急迫需求,构建集超低时延 与超低损耗于一体的空芯光纤设计、制造、连接模型,开展空芯 光纤成缆关键工艺技术研究,研发兼具超低时延和超低损耗特性 的空芯光缆产品及配套接续技术,实现并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空芯成缆生产线1套;
2. 超低时延、超低损耗空芯光纤成品1盘;
3. 超低时延、超低损耗空芯光缆成品1盘;
4. 在省内开展示范应用1项并提供应用证明;
5. 具有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光缆检验报告。
考核指标:
1. 空芯光缆传输波长C波段范围内最小传输损耗<0.1 dB/km;
2. 光缆传输时延< 3.5 gs/km;
3•光缆长期允拉力>600N、短暂允许拉力> 1500N;
4. 短暂允许拉力下光纤应变<0.15%,且拉力去除后光缆残佘 应变<0.08%。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一、空天地海一体化船舶动态监测与自主航行决策系统研 发
研究内容:针对复杂海事环境下船舶监测系统感知数据异构 难融、突发性异常识别滞后、设备隐性故障诊断困难等问题,突 破多模态感知数据的分层式智能融合、基于时空图神经网络的船 舶航行异常行为实时辨识与预警、融合物理机理与数据驱动的关 键设备故障早期诊断与预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实时识别-精准诊 断-提前预测”一体化船舶智能监测与自主决策系统,并在典型商 船与监管船舶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云边端协同船舶智能监测与自主决策系统1套;
2. 获取中国船级社产品认可证书1份;
3. 完成示范应用并提供应用证明;
4.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系统预警平均延迟<3秒;典型故障类型识别准确率> 95%,误报率<5%;
2•硬件设备防护等级不低于IP44,能在-30。至+65°的工作 环境温度及频率10 Hz-2000 Hz范围内< 10 m/s2振动强度下稳 定运行;
3. 软件关键漏洞检出率达100%,满足等保2.0;
4. 公网环境访问系统核心监控信息与诊断报告的平均页 面响应时间< 1秒,平台年度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 99.9%。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二、新型渔船优化设计及安全运维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研 发
研究内容:研究新型渔船安全技术状况体系和渔船船型选优 标准等关键技术,形成渔船改造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体系。构建 渔船基础数据体系,包含渔船改造前的基础信息、改造企业资质 信息、改造审批文件、补助资金标准等数据模块。以安全系统工 程、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为理论支撑,进行基于大数据 的渔船优化设计,开发渔船安全技术状况评价系统。结合渔船作 业场景和渔民日常习惯,开发渔船船型的优选系统,围绕“互联 网+渔船改造”服务,开发改造审批、过程监管等功能模块,完成 全流程监控预警系统,实现渔船的安全运行维护。
—11 —
交付成果:
1. 基于大数据的渔船优化设计方案1套;
2. 渔船安全运维分析系统(包含渔船安全技术状况评价系统、 渔船船型的优选系统、全流程监控预警系统)1套;
3. 渔船“木改钢”数据集(包含试点期间的渔船改造全流程 数据样本)和数据分析报告1套;
4. 基于数据分析的安全评价体系1套;
5. 在辽宁省渔船“木改钢”项目中进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 形成渔船“木改钢”需求数据集样本>5000个;
2. 覆盖钢材选材、焊接工艺、下水验收等全流程节点,节点 数据上传延时<2秒;
3. 数据的录入与审核反馈时间<3秒,服务端软件连续运行无 异常时间>30天,严重故障间隔>6个月;
4. 兼容主流服务器、操作系统及存储设备,通过WebService 等标准接口,与现有渔业监管、海事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三、全域感知与自主决策的农作物精准种植智能体系统研 发
研究内容:针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缺乏精细化耕种指导方案、 替代人工降本增效的智能化装备存在不足,研发基于低频飞控无 人机的土壤检测专业和液态生物菌剂土壤修复的智能装备系统, 支持土壤氮磷钾、pH值、水分、盐分、重金属成分自动检测与数 据在线回传,无人机修复补肥调度以及智能分析的精细化种植方
案生成等功能,在辽宁地区选择不同品类的农作物种植企业开展 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农作物(>2个品种)精细化种植AI智能体;
2. 土壤检测无人机1套;
3. 基于生物菌剂土壤修复无人机1套;
4. 智能无人机调度系统1套;
5. 完成示范应用工程1项;
6.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土壤检测传感器插入土壤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计算与平衡核 心飞控算法,达到不低于20N插入力度的动平衡,土壤数据同步 云端时间延迟<0.5秒,工作可靠度>0.90;
2. 无人机喷洒生物菌液用量与力度算法,喷洒压力0.2-0.5 MPa,确保雾滴直径50-100微米;
3. 通过AI智能体,自动标明需要施用生物菌肥的位置以及用 量算法;
4. 训练并完成农作物精细化种植AI智能体,可以根据不同土 壤数据、天气、时间段等因子进行精细化种植方案的生成。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四、基于多模态交互与混合驱动控制的大型文旅仿生装备
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大型仿生装 备交互性不足、体验感不强的问题,研究大型仿生装备结构设计、 混合驱动控制、多模态人机交互、文旅场景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 研制大型文旅智能交互仿生装备,并在省内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大型文旅智能交互仿生装备1台;
2. 大型文旅智能交互仿生装备驱动系统软件1套;
3. 大型文旅智能交互仿生装备决策控制大模型1套;
4.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仿生装备结构性能:自重/载重比<15、重量>20吨、高度 >6 m、长度> 10 m、抗风载能力>8级、关节自由度>36个;
2. 运动控制驱动系统软件:轨迹跟踪精度<±8 cm、动作延迟 < 1 s、响应时间< 1 s;
3. 决策控制模型:支持平台模型训练的数据集>3种模态,数 据量>100万条,且跨模态同步误差<100 ms;仿生装置面部表 情>6种;音频与视觉对齐误差<50ms;语音情感分析准确率> 85%;视觉表情识别率>90%。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五、多语言机器精准实时翻译大模型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多语言机器翻译中语言种类繁多、数据资源 不均与翻译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研究多语言机器翻译大模型架构 与融合机制,突破低资源语言数据获取与模型适配等关键技术, 构建多语言多领域平行数据集,研制多语言大模型机器翻译系统 与智能硬件原型,并开展重点产业领域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多语言通用翻译大模型1个;
2. 垂直领域翻译大模型1个;
3. 大模型机器翻译系统1套;
4. 智能硬件原型系统3套;
5. 多语言平行数据集10个;
6. 企业应用证明与使用报告1套;
7.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多语言通用翻译大模型覆盖“一带一路”主要语言>20个, 其中低资源语言>5个;
2. 垂直领域翻译大模型覆盖装备制造、医药、专利等>10个 领域;
3. 智能硬件原型系统涵盖智能屏、智能耳机等>3套;
4. 平行数据集覆盖“一带一路”主要语言>10种,每集句对 数>10万条;
5. 汉英、汉曰、汉韩、汉俄等主流语种双向翻译准确率>90%, 其他小语种>80%,低资源语种>70%;领域翻译准确率>90%;
6. 通用翻译大模型支持并发数>100,平均响应时延<5秒。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六、超清拟真多维交互元宇宙体验平台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电影互动场景单一、内容呈现清晰度差 的问题,研究近无光环境营造构件设计与光抑制处理、超清晰度 光学放映、多结局互动电影的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互动放映系 统和超清晰光学放映装置,并在省内开展示范应用。
— 15 —
交付成果:
1. 近无光无边界元宇宙体验平台1套;
2. 超清晰光学放映装置1套;
3. 互动放映系统1套;
4. 在省内开展示范应用1项并提供应用证明;
5.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近无光无边界元宇宙体验平台光反射率<6%;
2. 超清晰光学放映装置物理分辨率双5 K;
3. 超清晰互动电影物理分辨率双5K,具有多个结局。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七、基于辽宁特色文化语料的多媒体基座大模型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网络视听产业区域特色优质内容供给不足、 网络视听数据参差不齐、内容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构建包括红山 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辽金文化等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语 料库,运用多模态检索算法、AI内容生成等技术,开发具有区域 特色的网络视听大模型和自动标注等工具,实现不良内容智能过 滤、音视频快速生产等功能,在短视频和影视剧制作、主流媒体 宣传等场景中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辽宁特色网络视听大模型1套;
2. AI音视频生产工具集1套;
3. 辽宁特色文化语料库1套;
4. 辽宁文旅应用融合解决方案1份,在2个辽宁主流媒体完
成示范应用;
5.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在> 4个具有辽宁特色文化特征识别准确率> 90%;
2. 构造> 90%的数据来源于辽宁官方主流媒体机构的语料库;
3. 在短视频和影视剧制作、主流媒体宣传等应用场景中,实 现内容生成效率提升>50%;
4. 自研垂类过滤大模型,不良信息过滤率>95%。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八、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药品流通主动安全预警与动态监 管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药品流通领域存在多源数据不匹配、药品安 全风险隐蔽性强等问题,研究多源数据动态集成、智能融合与全 域动态知识图谱、药品安全风险挖掘与预警模型,研发数智融合 一体化平台,一键生成药品单件流通档案,覆盖生产/批发/零售/ 使用全生命周期,实现“人、药、环、程、法”全要素追溯,在省 内开展跨区域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基于多源数智融合的药品流通安全风险预警与追溯一体化 系统及知识图谱各1套;
2. 在省内2个以上地区开展应用并提供应用证明;
3.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数据覆盖度:整合至少6类核心数据源(信用、上报、投
诉、抽检、药品基础库、外部数据),数据接入率>95%;
2. 图谱规模与质量:实体数量>10万(涵盖药品、企业、人 员、批次、事件等),关系数量>50万,实体解析准确率>95%;
3. 系统性能:支持3跳以内的复杂关系查询,平均响应时间< 200ms,支持对增量数据的准实时图谱更新与融合;
4•风险识别AUC> 0.90,精确率>75%,预警提前量>15天;
5.支持>500用户同时在线操作,延迟<750ms,无高危漏洞。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十九、基于衰老时钟的老年疾病智能评估与早期预警系统研 发
研究内容:针对老年衰弱综合征多因素交织、早期识别困难 及传统评估手段依赖经验、缺乏客观量化等问题,研究基于医学 影像、生理信号与量表文本等多模态数据融合的衰弱表征与风险 预测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面向老年人群的多模态衰弱检测、动态 监测与个性化干预推荐关键技术,构建可支撑“医院一社区一家 庭”联动的智能化衰弱评估与预防系统,并在临床与社区场景中 开展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
1•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老年衰弱检测评估与预防系统1套;
2•临床实践验证和示范应用医院>3家;
3•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支持不少于7类关键组织/结构在CT/MRI/DAX影像中 的自动分割与量化分析(包括腰椎L3骨骼肌、皮下脂肪、内脏
脂肪、骨密度、腰椎L1-L5椎体、上肢和下肢骨骼肌量);
具体指标如下:腰椎L3骨骼肌,自动分割Dice >0.88,肌 肉横截面面积(CSA)/骨骼肌指数(SMI)与人工测量误差< 8%;对于皮下脂肪(SAT),目标为自动分割Dice >0.88,体积量 化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 <12%;对于内脏脂肪(VAT), 目标为自动分割Dice >0.88,体积MAPE< 12%;对于骨密度 (BMD),目标为与基准(如DXA/QCT)相关系数r>0.85;对 于腰椎L1-L5椎体自动分割,目标为Dice >0.85;对于上肢骨 骼肌量自动分割,目标为Dice >0.85;对于下肢骨骼肌量自动分 割,目标为Dice >0.80;
2. 基于CT/MRI/DAX +生理信号+量表文本的融合模型实现 衰弱等级自动识别,准确率>0.85、AUC>0.88;
3. 多模态老年衰弱智能检测与预防系统至少经过3名资深老 年康复医学专家盲审,系统推荐方案与专家最终合议方案一致率 >0.85 (专家评审认为“方案适宜”比例>85%)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医疗器械
二十、经鼻颅底手术高频超声探头成像系统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经鼻颅底手术中肿瘤位置轮廓、残留、重要 血管走形等图像信息实时显示困难这一临床难题,开发适用于经 鼻颅底手术中的小型高频超声探头,全国产化高频超声微型换能 器、超声成像硬件系统及算法,并开展尸头标本手术自由度验证, 为实现首台套国内自主研发的神外术中超声成像系统样机奠定基
础。
交付成果:
1. 国产化超声换能器(核心部件);
2. 超声探头样机一个;
3. 成像系统一套;
4. 动物或尸头标本验证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超声探头工作中心频率20-30MHz;
2. 超声探头检测深度15-20mm;
3. 超声探头外径不大于7.5mm;
4.成像系统轴向分辨率< 0.5mm、侧向分辨率< 1.5mm,成像 帧率>30帧/秒。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杜强,024-23983579。
二十一、创新集成型复用电子膀胱内窥系统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膀胱内窥检查存在器械复用交叉感染风 险、操作精准度不足及患者舒适度低等问题,开发智能操控复用 内窥系统,集成可拆卸式水凝胶护套与微流控芯片,实现釆样- 检测-冲洗一体化流程,降低感染风险。嵌入AI辅助诊断模块, 通过实时图像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病变特征,提 升早期病变检出率。构建大数据云平台,整合多中心临床数据, 优化诊疗决策模型,支持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形成“智能硬件 +AI算法+云平台”三位一体的膀胱诊疗解决方案,推动内窥技术 向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转型。
交付成果:
1. 智能硬件系统
① 复用电子膀胱内窥镜主机:集成4K高清成像、AI实时分 析模块及可拆卸水凝胶护套(含微流控通道),支持快速更换与无 菌操作;
② 便携式微流控检测仪:内置荧光标记与电化学传感芯片, 实现膀胱癌标志物(如NMP22)的即时检测(<15分钟)
2. 软件与数据平台
① AI辅助诊断系统:深度学习模型(准确率>95%)支持病 变自动分类与AR导航,减少操作误差;
② 临床大数据云平台:整合多中心患者数据,通过联邦学习 优化诊疗决策,支持个性化方案推荐。
考核指标:
1. 硬件性能指标
成像系统视野角度>120。,支持广角与变焦(2x-1〇x)双模 式切换;照明亮度>5000lux,可调范( 100-5000lux),适应不同 组织反射特性;水凝胶护套生物相容性:通过ISO 10993-5细胞 毒性测试,无致敏性。微流控检测仪流速精度±5%,支持0.1-10 pL/min的精准药物递送;检测灵敏度> 95°%;
2. 软件与算法指标
① AI辅助诊断系统病变分类准确率>95% (乳头状瘤、原位 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实时分析延迟<100 ms (从图像釆集到 结果输出)AR导航精度定位误差< 1mm,支持3D病灶重建;
② 大数据云平台数据处理能力:支持每秒1000条数据实时分 析,存储容量>1PB;联邦学习效率:模型训练时间<24小时(基 于10家医院数据)
3. 临床效能指标
① 操作便捷性:单次检查时间< 5分钟(传统内镜> 10分钟)。 护套更换时间<30秒(无需灭菌流程);
② 感染控制:交叉感染率:<0.5% (传统内镜>2%);患者 不良反应率:<1% (水凝胶过敏、操作疼痛等);
③ 诊断效能:早期病变检出率>85% (传统内镜<70%)复 发预测准确率AUC >0.92 (基于3年随访数据)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杜强,024-23983579。
指南二十二至指南四十二,归口业务处室为高新技术发展处,
申报时请注意:申报内容若涉及化工工艺过程,项目申报单位必 须具备与项目内容相适应的、合法有效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及 《危险化学品登记证》等相关化工生产资质;若项目涉及中试及 后续产业化产线建设、设备安装与工艺流程,须严格遵守国家及 地方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履行完整的项目备案/ 核准及环境、节能等评价审批程序。
二十二、防爆桁架机器人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易燃、易爆气体环境,开展桁架机器人的防 爆结构设计、高精度防爆驱动与控制、防爆传感融合、智能识别、 实时防爆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防爆桁架机器人,并完成应 用示范。
交付成果:防爆桁架机器人工程样机1台,并完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机器人X、Y轴最大行进速度> 1 m/s,加速度可达1 m/s2, Z轴最大行进速度>0.5 m/s,加速度可达1 m/s2,跨距> 20 m;
2.X轴最大行程> 160 m, Y轴跨距> 20 m,可满足对工件的 大范围移动搬运;
3. 龙门机器人单轴重复定位精度< ±0. 02 mm;
4. 机器人最大负载>5吨;
5. 防爆等级:EXd IIB T4 Gb。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二十三、大尺寸航发及燃气轮机叶片高温梯度凝固炉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核能、军工等领域对大尺寸、高 性能单晶材料叶片的迫切需求,突破液态金属温度梯度均匀控制, 高温金属固液面温度梯度差异化调控、金属定向拉晶等关键技术, 研制大尺寸航发叶片及燃气轮机叶片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炉,并 完成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大尺寸航发及燃气轮机叶片高温梯度凝固炉样机, 并完成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 设备最高熔炼温度1700°C;
2. 双区加热保温炉最高温度1650°C;
3. 极限真空度5 x 10-2Pa,两室连通时的压升率1 Pa/h;
4. 抽拉系统最大承载> 150 kg;
5. 最大倾倒角度:(后倾)-15。-105。(前倾);
6. 在定向抽拉模式下,轴的抽拉速度为0. 2 mm/min至20
mm/min可调,4定模抽拉最快速度> 1500 mm/min。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二十四、超高精度双主轴端面智能磨床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精密制造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制造需求, 突破“一次装卡、粗精一体”工艺集成、双主轴同步控制、模块 化多工位布局等核心技术,构建集工艺优化、智能控制、状态感 知于一体的高端磨削装备系统,研制超高精度双主轴端面智能磨 床。
交付成果:超高精度双主轴端面智能磨床样机1台,并完成 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 双主轴同步控制精度<1 gm,双主轴异步切换延迟<2 ms;
2. 加工精度达到±1gm,表面粗糙度Ra<0.2gm,关键形位 公差(平行度/垂直度)<2gm;
3. 模块化多工位布局支持3工位与4工位无缝切换,工位切 换时间<30s,定位精度保持率>99%,系统静刚度>500N/gm, 动刚度( 1000Hz 时)>200N/gm;
4. 主轴轴承磨损状态估计误差< 10°%,砂轮純化预警准确率 >85%。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二十五、超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重型装备、船舶等对超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 需求,开展超高功率激光器及其关键核心部件设计与优化等研究,
开发高精密、可靠与安全的超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并在高温、 高噪音、高粉尘等复杂工业场景实现特厚(大于100mm )钢板(坯) 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精度切割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120 kW级超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1台(套)完 成特厚(大于100 mm)钢板(坯)切割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 激光功率>120kW;
2. 切割厚度> 100 mm,切割幅面宽度> 25000 x 4000 mm,
切割坡口 >4种;
3. 定位精度:±0. 05 mm/m;
4. 切割精度、质量和效率指标:重复定位精度:±0.05 mm/m、 切缝宽度< 5 mm ( 200 mm厚板坯)、表面粗糙度Ra < 10 gm
(200mm厚板坯)、切割速度> 150 mm/min ( 200 mm厚板坯)
5. 复杂工作环境条件范围:高温环境:50-200°C、环境噪声 > 90 dB ( A )车间(电焊)烟尘> 6 mg/m3。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二十六、大型风电机组智能吊装装备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我国风电吊装行业方案设计周期长、控制精 度差、安全风险高及作业效率低等核心难题,开展大型风电机组 智能吊装方案生成与优化、轻质高强材料整体成形与薄壁结构焊 接、高空智能吊装系统集成等研究,突破知识驱动下的方案智能 生成与动态寻优、臂架轻量化设计与精准制造、重载装备高稳定 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满足185 m高以上风机智能吊装装备, 并实现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风电智能吊装装备1台,并完成6MW及以上风 机的吊装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吊装风机的高度>204m,最大起升载荷220t,吊装覆盖 半径>90m,最大起重力矩3200 (t.m);
2. 焊缝跟踪精度优于±0. 5 mm;
3. 单节臂架全长平面度< 5 mm;
4. 起升速度0-16m/min、回转速度>0. 5r/min;
5. 静态定位精度< ±5 mm,动态定位精度<± 10 mm;控制 指令响应时间<0.5 s,速度控制精度<±1%。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二十七、面向工业复杂流态流体计量的数字化仿真实验与大 数据分析平台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工业现场流体输送过程中直管段不足、管内 有阻流元件、管道形状不规则以及管内介质呈多相流、多组分或 发生相变等复杂流动条件所导致的仪表出厂标定状态与现场实际 测量值之间存在显著偏差的问题,釆用计算流体力学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工业复杂流态流体在管道内的流动特性和流体动力学行 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工况适应性标定技术研究,研制适用于工业 复杂流态流体的数字化工况标定装置。
交付成果:面向工业复杂流态流体计量数字化工况标定装置 1套,并完成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在存在弯头,三通,内部扰流件,内变径变动等直管段不 足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标定补偿,差压仪表现场计量精度<1.0;
2. 通过数字化平台装置工况标定,在5: 1宽量程比条件下, 差压仪表整体线性度< 1%-5%。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二十八、光刻胶用全氟三丁胺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集成电路用中高端光刻胶核心材料全氟三丁 胺主要依赖进口、国产产品性能不足问题,开展低扩散性全氟三 丁胺分子结构设计、超高纯纯化工艺研究,突破酸扩散长度精确 控制与金属/有机杂质高效去除等关键技术,开发出具有高分辨率、 低线边缘粗糙度、低释气性、高灵敏度及优良稳定性的光刻胶全 氟新材料全氟三丁胺,并实现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研制新型光刻胶关键材料全氟三丁胺产品,并在 7 nm、5 nm和3 nm的高端光刻胶中实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分辨率<30nm,线宽粗糙度(LWR)<3nm,灵敏度< 25 mJ/cm2;
2. 金属杂质总量<20 ppb,单一金属杂质<5 ppb,关键杂质 < 1 ppb,水分 <10 ppb;
3. 核磁纯度>99. 98%。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二十九、极寒条件船用高性能密封材料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北极航线等极寒条件下密封材料高使役性能 需求,开展极寒耐受型材料组分优化、多界面密封结构设计与仿 真、规模化制备工艺与检测平台等研究,突破纳米填料精准分散 与界面结合强化、极寒密封结构协同设计与应力补偿、极寒复合 工况下密封性能长效评价等关键技术,开发-60°C极寒环境下非金 属密封材料体系,并实现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研制出-60C极寒环境下非金属密封材料产品,形 成制备工艺规范,并完成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 极寒耐受型复合密封材料需在-60C下实现拉伸强度保留 率>80%,断裂伸长率>70%,压缩永久变形<20% (24h);
2. 材料加速老化寿命不低于5年,老化后密封结构件在-2C 模拟海水中,0.6MPa水压条件下,保压时间30min,样件无泄 漏;
3. 密封结构件经高低温(-60-65°C)冲击试验(高低温保温 时间30 min,循环次数30次)后在-2C模拟海水中,0.6 MPa 水压条件下,保压时间30min,样件无泄漏。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三十、高温催冷剂及特种淬火油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及航 空航天与军工等领域对高性能金属零部件热处理的重大需求,开 展基于重芳烃胶质耦合催化交联聚合技术的石油树脂催冷剂研究, 突破新型变温聚合反应器设计、高性能催冷剂规模化制备及特种 淬火油工程化调和关键技术,开发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高性能淬火油催冷剂及特种淬火油产品,并实现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研制出高性能催冷剂及淬火油产品,形成制备工 艺规范,并完成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淬火油性能指标:
1. 最大冷速>1〇5°C/s;
2. 特性温度>700°C;
3. 闪点>180°C;
4. 枯度 11-14 mm2/s;
5. 催速氧化<7. 5mg/g。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三H■—、高寿命钢丝绳索具国产化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对高质量钢丝绳索具的迫切需 求,针对国产钢丝绳在股径精度、破断拉力、疲劳寿命等关键指 标不足问题,开展钢丝及镀层成分设计、结构优化及性能仿真分 析、钢丝绳寿命预测与可靠性评价等研究,突破高强度钢丝精密 拉拔及智能化捻制技术,开发国产化钢丝锁具并完成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研制出高性能钢丝绳索具,形成制备工艺规范, 并完成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 钢丝强度>2160 MPa;
2.整绳最小破断拉力(MBL)>同规格进口产品,且满足设 计安全系数要求;
3. 关键尺寸与力学参数批内变异系数CV < 3%;
4. 钢丝在500MPa应力幅下循环200万次,疲劳寿命较同规 格进口产品提高30%。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三十二、商用航空发动机叶片用硬质合金丝材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商用航空发动机低压涡轮叶片耐磨层的规模 化制造与稳定服役需求,针对当前耐磨层用高钨合金丝材在制备 过程中存在成形困难、组织均匀性不足等共性问题,开展难变形 合金丝材成分设计与组织调控、制备工艺优化、堆焊层综合性能 评价等研究,突破硬质合金丝材制备技术,开发高品质丝材并完 成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研制出商用航空发动机叶片耐磨层制备用硬质合 金丝材,形成制备工艺规范,并完成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 成分与尺寸:W>18wt.%,Cr=26-30wt.%,C=0.60-1.10 wt.%,最小直径<0.8 mm,直径公差<±0.02 mm,单支长度> 500 mm;
2. 组织:丝材中硬质相(碳化物/金属间化合物)平均尺寸 0. 5-5.0gm,基体元素(Co/Cr/W)沿径向与沿长向偏析度< ±10%;
3. 堆焊层性能:无宏观裂纹,堆焊耐磨层室温硬度>幵尺匚42, 900°C高温磨损率 <2. 0x10-5mm3/(N-m)。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三十三、高分散高纯钼粉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钼产业链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需求,围绕金 属钼粉制备过程中的质量一致性控制与高纯化的共性难题,开展 原料净化与杂质控制、关键中间体晶相与颗粒形貌调控、金属钼 粉分散性优化和过程质量一致性控制等研究,突破从原料到终端 粉体生产的全流程制备技术,开发高分散高纯钼粉并完成应用验 证。
交付成果:研制出高分散度高纯钼粉产品,形成制备工艺规 范,并完成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 钼粉纯度>99.999%,费氏粒度(F.S.S.S.)平均粒度4.5- 6.5gm,松装密度1.2-1.7g/cm3,流动性80-120 s/50g,激光粒度 D90-D10 <35
2. 氧/氮/碳等气体与有害离子残留满足有色行业《高纯钼粉》 标准要求。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三十四、集成电路领域用高纯电子级四氯化铪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集成电路制造对高纯电子级四氯化铪的迫切 需求,针对现有产品依赖进口且国内制备能效偏低的瓶颈问题, 开展高纯电子级四氯化铪高效制备技术研究,突破相变系统温度 精密控制、高效纯化等关键技术,开发5N级四氯化铪产品并完 成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研制出高纯度电子级四氯化铪产品,形成制备工 艺规范,并完成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 四氯化铪纯度规格>99. 999%;
2. 相变系统温度控制精度<±1.0oC。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三十五、宽幅超薄高频高磁密低损耗稀土非晶纳米晶软磁材 料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新能源汽车等场景对高频软磁材料迫切需求, 开展稀土非晶/纳米晶体系的合金成分一多尺度结构一磁性能关 联研究,突破宽幅超薄带材短流程制备与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 开发稀土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并完成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研制出宽幅超薄稀土非晶/纳米晶软磁带材与铁芯 样品,形成制备工艺规范,并完成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 宽幅超薄纳米晶带材:厚度<15 pm,宽度>80 mm;饱
和磁密 Bs>1.6 T;损耗 PioomT^OO kHz<0. 1 W-cm-3,P5〇〇mT /50 kHz<0. 3 W-cm-3;有效磁导率ge(100k Hz)>25000;
2. 纳米晶铁芯:损耗 P1〇〇mT^00 kHz<0. 2W-cm-3,P5〇〇mT/50 让幵7<0.5界-。爪-3,1116(100让幵3>20000;在10-100让幵7功率器件
中实现体积减小>30%。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三十六、核电用高温合金焊接材料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核电领域关键装备用焊接材料性能提升需求, 针对现有高温合金焊材杂质控制难和性能低于国际水平的问题, 开展焊丝成分设计与优化、高纯化制备工艺开发等研究,突破高
品质焊材制备技术,开发性能稳定、对标国际标准的焊接材料, 并完成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研制出性能稳定、对标国际标准的核电用高温合 金焊接材料产品,形成制备工艺规范,并完成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 杂质含量控制:(Co+B+Zr+N)< 0.25 wt.%,Zr< 0.0002 wt.%, S<0. 001wt.%, O<0. 001wt.%;
2. 焊丝直径偏差<±0.01%;
3. 熔覆金属室温屈服强度>440MPa,抗拉强度> 570 MPa。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三十七、空间核动力用反应堆压力容器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深空动力用氦氙反应堆堆芯内工况温度高、 高温合金、难熔合金等主体材料难加工等问题,开展高温合金及 难熔合金焊接技术和核动力装置制造技术研制,形成高温及难熔 合金焊接工艺规范,推动深空领域核动力装置研制和应用,为高 温难熔合金在核能领域更好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交付成果:深空领域核动力装置压力容器样机。
考核指标:
1. 高温合金焊接接头满足性能指标:室温抗拉强度>760 MPa,屈服强度>310 MPa; 700°C高温抗拉强度>550 MPa;
2. 难熔合金焊接接头满足性能指标:室温抗拉强度> 430
MPa,屈服强度>280 MPa; 1100C高温抗拉强度>210 MPa;
1300°C高温抗拉强度> 90 MPa;
3. 水压试验压力8. 5 MPa,保压不少于30 min;
4. 申请专利2项。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曹德人,024-23983700。
三十八、电解制氢系统及关键材料服役检测、监测与诊断评 估技术研究和装置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电解槽缺少产品检测、安装验收、运行监测 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的问题,开展电解制氢关键膜材料 与系统服役检测、现场监测与诊断评价技术开发和检测设备研制, 为电解槽行业的产品质量检测、交易验收、运行监测等提供技术 支撑。
交付成果:开发电解制氢膜电极在线谱学评价技术1套、研 制电解制氢膜电极在线谱学评价装置1台、研制电解制氢系统综 合检测设备1台,建成电解制氢系统及关键材料综合测试平台, 满足1MW以下电解制氢系统及关键材料的综合性能检测。
考核指标:
1. 开发电解制氢膜电极在线谱学评价技术,融合线性频响分 析EIS技术(电化学阻抗谱)和非线性频响分析THD技术(总谐 波失真),实现对电解电堆大部分失效工况下的性能检测;
2. 研制电解制氢膜电极在线谱学评价装置,判定膜电极的性 能以及电解槽的产品性能,包括膜干涸、流道堵塞、穿孔、催化 剂活性降低等精准缺陷定位失效分析能力。釆集精度达毫秒级, 恒流精度<0.5%;
3. 研制电解制氢系统综合检测设备1台,测试能力1MW,
可检测电解效率、产氢纯度、响应时间等参数10项以上。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曹德人,024-23983700。
三十九、550kV刚性气体绝缘输电线路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刚性气体绝缘输电线路在长距离、大容量输 电中存在的绝缘可靠性、环保气体替代、结构稳定性等关键技术 问题,面向辽宁地区工业用电保障、新能源消纳、城市电网升级 等重大需求,开展刚性气体绝缘输电线路绝缘结构优化、环保绝 缘气体应用、电弧抑制、大尺寸补偿、微粒捕集等关键技术研究, 实现刚性气体绝缘输电线路产品的自主研制与工程示范。
交付成果:研制550kV刚性气体样机1套,形成工程示范方 案;完成产品型式试验并取得第三方检测报告;申请专利不少于 2项;编制刚性气体绝缘输电线路技术文件、试验与安装技术规 范1套。
考核指标:
1. 额定电压550 kV,额定电流>5000 A,工频耐受电压>810 kV,雷电冲击> 1840 kV,操作冲击> 1425 kV;
2. 相对于传统形式(绝缘介质为SF6气体产品),支撑绝缘 件沿面电场下降>25%,机械应力下降>45%;
3. 完成大尺寸补偿结构设计,机械寿命>30000次;
4. 样机通过检测机构的型式试验。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曹德人,024-23983700。
四十、高性能轻质姿轨控火箭发动机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未来空天飞行器和空天主动力助燃增推火箭 发动机高性能、轻质化的需求,开展火箭发动机轻质结构设计技 术、高性能燃烧室设计技术、高效燃烧室的可靠冷却技术和轻质 长寿命电磁阀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完成姿轨控火箭发动机的研 制,形成发动机原理样机。
交付成果:形成火箭发动机原理样机1台;完成地面热试车 试验,形成试验报告1份。
考核指标:
1. 发动机燃烧效率>94%;
2. 发动机单次最长工作时间> 84 s;
3. 发动机累计工作次数> 10次;
4. 电磁阀寿命次数> 1000次;
5. 轻质化设计段的重量相比常规材料方案重量降低> 20%。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四十一、飞行器用800kW混合电推进系统整机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无人货运飞机、高载重eVTOL等高性能、 重载重、远航程、低排放推进系统的装备需求,开展800 kW级 高功率密度混合电推进系统一体化、飞发控制、高效散热、集成 验证等技术研究,研制飞行器用800 kW级混合电推进系统样机 并形成应用示范。
交付成果:飞行器用800kW级混合电推进系统样机并形成应 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电压:800V直流;
2. 发电功率:800kW( 800V);
3. 重量 <350 kg;
4. 油耗 <0. 38kg/kW/h;
5. 综合控制效率>0.95。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四十二、轨道车辆关键部件损伤智能诊断与增材修复关键技 术
研究内容:针对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部件的腐蚀、外物冲击、 微动磨损、划擦以及疲劳裂纹等损伤问题,充分融合智能无损检 测与激光增材修复技术,开展大型复杂轨道交通关键部件多类型 损伤的智能鉴别和分类技术研究,形成损伤零部件激光增材修复 的工艺策略与性能稳定性优化方法,最终构建轨道车辆关键部件 从损伤检测到增材修复的全自动一体化技术体系,为轨道交通装 备关键部件的长寿命服役及智能运维升级提供支撑。
交付成果:开发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部件的无损检测与激光增 材修复全自动一体化专用装备,实现3种以上典型轨道交通装备 关键部件的智能修复,并完成上车实验。
考核指标:
1. 实现关键部件在制造和服役过程中产生的6种以上损伤的 智能检测,工况环境下实现关键部件损伤识别准确率>90%,漏 检率< 5%,损伤实时三维形貌测量精度> 100 jum/m;
2. 制定大型关键部件无损检测与智能分类识别规范,应用于 激光增材修复、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电弧增材制造等3种以上设
备;
3. 开发出关键部件的无损检测与激光增材修复全自动一体化
专用装备:行程> 1500 mm x 1500 mm x 800 mm,加工构件单方 向尺寸> 1000 mm,最薄壁厚< 1. 5 mm,表面粗糙度Ra< 1. 6 pm,
并在至少3种典型关键部件的全自动检测与修复。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现代农业
四十三、玉米储藏霉变生物防治与智能化玉米加工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辽宁地区玉米储藏环节霉变严重、智能化玉 米加工装备覆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技术问题,通过玉米霉 变全过程监测、抑霉微生物智能筛选、玉米储藏/加工数字化装备 研发等多技术手段,实现玉米霉变精准防控、智能化储藏、数字 化加工等。重点开展玉米储藏霉变生物防控、霉菌毒素高效降解; 低损保质储藏工艺、储藏与加工装备智能化等研究。利用生物技 术和数字孪生技术等,开发玉米储藏环节生物菌剂、智能化玉米 加工设备等。
交付成果:
1. 建立玉米安全储藏技术规范1-2项,开发可同时实现多酶 抑制的高效生物菌剂1-2种,典型农户储粮点或地方粮食收储企 业应用2-3家;
2. 研发可实现智能化玉米储藏设备1-2台/套,研制玉米加工 设备1-2台/套。
考核指标:
1. 筛选高效抑霉菌株,黄曲霉毒素等主要霉菌毒素残留降低 50%以上,玉米品质符合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 20570-2015);
2. 数字化玉米储藏装备实现货架期延长30%以上,风味及质 构保持率> 80%;
3. 玉米智能化加工设备,实现设备的数字化操作,工作效率 提升30%以上。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四十四、畜禽肉制品高值化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 化
研究内容:围绕畜禽肉制品精深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 究多屏障技术条件下微生物菌群和产品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建 立高品质传统肉制品的稳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低盐、低脂、低 硝酸盐条件下肉制品的色泽、风味、质构和保水性的调控机制, 构建新型低盐、低脂、低硝酸盐替代技术,开发高品质的健康型、 功能性肉制品。
交付成果:
1. 突破畜禽肉制品精深加工技术1-2项,形成产品加工技术 体系1-2套;
2. 开发畜禽高品质肉制品和高附加值营养健康制品2-3种;
3. 建立畜禽肉制品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并进行示范应用;
4•申请专利2-3件。
考核指标:
1. 突破传统畜禽肉制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保质期延长>
15%,色泽稳定性改善>15%;
2.突破低盐畜禽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新型低盐肉制品在实 现NaCl含量降低20%以上的同时,有效维持咸味感知,硬度和 弹性相较于直接减盐产品提升>20%,汁液流失率降低> 15%;
3. 突破低脂畜禽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新型低脂肉制品的脂 肪含量降低>2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升>25%,脂肪氧化程 度降低15%;
4. 突破低亚硝酸盐畜禽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新型低亚硝酸 盐肉制品的亚硝酸盐残留量降低> 10%,并有效维持原有的色泽 稳定性和保质期。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四十五、高粱绿色生产及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高粱专用品种资源匮乏、绿色生产体系不完 善以及精深加工技术薄弱等突出问题,运用分子标记、多组学辅 助选择等前沿技术定向创制抗逆性强、品质优异的专用高粱新品 种;集成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及生态防控技术,构建多模态学习 高粱表型预测系统;突破高粱功能性成分提取、生物转化等关键 技术,开发具有健康功效的精深加工产品。
交付成果:
1. 培育优质、抗旱高粱品种1-2个,建成融合智能科技的高 粱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3个;
2. 研发高粱生物萃取与精准配比技术等1-2项,开发高膳食 纤维、低脂的高粱健康食品2-3款;
3•申请专利2-3件。
考核指标:
1. 集成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及生态精准防控、高粱多模态学 习表型智能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节水节肥率10%以上,化学农 药用量降低15%以上;
2. 高膳食纤维食品膳食纤维含量较常规食品提升15%,低脂 肪食品脂肪含量较常规食品降低10%,经济效益较传统初加工提 高20%以上。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四十六、辽宁蛹虫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提升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面向辽宁蛹虫草产业菌种体系、栽培体系、加工 体系等构建,重点选育高产抗病的蛹虫草新品种,解决蛹虫草栽 培种质资源安全问题;构建标准化栽培体系,实现工厂化大规模 栽培;开展蛹虫草深加工技术研究,定向培育高端蛹虫草,开发 衍生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交付成果:
1. 定向选育2-3个虫草新品种,完成备案1-2个;
2. 以蛹虫草为原料开发衍生产品3-4款;
3. 利用蛹虫草栽培后废弃米基,开发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
剂1-2种;
4. 制定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2-3个;
5•申请专利2-3件。
考核指标:
1.蛹虫草大规模栽培中产量稳定在100克干品每盆,污染率 低于12%。实现现有规模化栽培中45天发病率由30%下降到10%;
—— 41 ——
2. 选育高产生物活性成分虫草素的新品种,较原品种虫草素 含量由原来4500毫克/千克提升到6500毫克/千克;
3. 釆用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和碱性蛋白酶三系联合酶解技术, 使新款浸提粉产品复合多糖提率增加10%、活性多肽含量提升 15%。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四十七、辽河平原耕地多重障碍与生物修复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解析辽河平原耕地不同污染物特征、土壤障碍因 子与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相关关系;筛选针对重金属污染 的生物基钝化材料,研究不同生物源物料对于重金属离子固定及 钝化效果,开发不同生物基培肥产品;通过高通量筛选定向功能 菌株,开发能够降解不同有机污染物、活化土壤养分、提升地力 的生物制剂产品;构建污染阻控降解生物修复技术等。
交付成果:
1. 突破污染阻控降解生物技术等1-2项;
2. 创制生物基钝化材料1-2种、生物制剂产品1-2种;
3•申请专利1-2件。
考核指标:
1. 耕层土壤污染降低80%以上,有机质提升0.3-0.5个单位;
2. 作物产量提高5-10%,肥料利用率提高8-10%。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四十八、高活性糖肽筛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融合多模态AI辅助筛选与现代生物技术,以五 味子等辽宁特色农产品资源为原料,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细胞 壁破壁效率的影响,利用AI图像识别与光谱分析技术,对原料的 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类与质量评价,构建辽宁特色农 产品活性糖肽数据库;研究不同酶对特征底物的酶解规律,基于 机器学习分析酶种、酶解条件与产物之间关系,建立“AI-酶解- 结构-活性”多模态预测模型,定向提取结构明确、活性优异的糖 肽片段,实现活性成分的规模化、标准化制备;聚焦人群的差异 化营养需求,开发可作为曰常膳食的功能食品。
交付成果:
1.建立基于AI预测的农产品活性糖肽靶向酶解与纳米化制备 工艺1项,开发出具有明确结构和高活性的功能活性糖肽候选原
料6-8种;
2. 构建辽宁特色农产品活性糖肽结构与功能数据库1个,集 成化合物识别、靶点预测、分子设计等功能模块;
3. 突破靶向酶解、绿色纳米化、体内活性预测等关键核心技 术2-3项,开发新型功能食品4-5种;
4•申请专利2-4件。
考核指标:
1. 构建药食同源资源数据库1个,AI模型对目标活性的预测 准确率>85%,靶向酶解效率相比传统方法提升>30%,目标活 性产物得率提高>20%;
2.靶向酶解技术使多糖/肽类活性成分回收率提高>20%,纳 米化颗粒粒径控制在50-200 nm;
3. 建立药食同源原料加工技术或功能性成分制备工艺,目标 产物纯度达到>80%,生物利用度提高>30%。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四十九、节粮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秸秆固态发酵饲料前期预处理、菌种筛选、 发酵工艺确立、菌酶协同处理、真菌毒素脱毒等技术研究,研制 开发固态发酵床。利用调质成型、低温成型、高密度成型等新工 艺加工生产秸秆固体饲料,实现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交付成果:
1. 突破秸秆微粉碎工艺、发酵微生物的筛选及发酵工艺、烘 干工艺等关键技术3项以上;
2. 突破秸秆粉碎揉丝等辅助加工技术2-3项;
3. 开发秸秆饲料产品3-4个;
4•申请专利1-2件。
考核指标:
1. 构建秸秆发酵饲料生产技术体系1套,建立秸秆饲料生产 标准或规程4项以上;
2. 研制固态发酵床(设备)1套。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五十、酵素健康食品创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皂苷生物转化、功能产品开发等,挖掘 筛选具有转化皂苷潜能的微生物或酶,优化生物转化工艺,获得 富含稀有人参皂苷的功能组分;开展功效评价,提升功能组分的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开发以功能组分为原料的酵素系列健康 产品。
交付成果:
1.获得具有高转化潜能的微生物或酶1-2种,建立酵素转化 工艺;
2. 开发酵素系列高附加值健康食品1-2款;
3•申请专利1-2件。
考核指标:
1•突破酵素转化工艺,稀有皂苷转化率30%以上;
2.功能组分的生物利用度提升15%以上,活性提升20%以上。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五H—、辽东鸭绿江成矿带金多金属矿找矿预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新一轮辽宁省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系统查 明鸭绿江成矿带内金多金属矿床的控矿构造样式,揭示该带内重 点矿集区成矿期构造演化与控矿规律;厘清成矿带内岩浆岩时空 分布特征,研究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结构面、成矿地质 作用特征,提取找矿标志,构建金多金属成矿模型和金矿勘查模 型,圈定找矿靶区开展工程深部验证。
交付成果:构建金矿勘查模型1套,提出高效找矿技术方法
1套。
考核指标:提交金多金属矿找矿靶区2-3处,金资源量增储
5-10t。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袁贞伟,024-23983676。
五十二、辽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高效分离技术攻关与应用
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辽西地区低铁高钒钛型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 利用难题,开展钛、钒、铁元素高效分离富集技术创新和装备开 发,构建全流程绿色高效开发技术体系,实现钛、钒、铁的高效 回收与高纯制备技术产业化。
交付成果:形成技术工艺包一套,建成年处理规模万吨级以 上示范工程,并实现>72 h稳定运行。
考核指标:钒回收率>95%,钛回收率>95%,铁回收率> 90% (以入料计)。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袁贞伟,024-23983676。
五十三、高浓含盐废液气流床气化制高品质合成气技术研究 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园区高浓含盐有机废液 盐含量高、有机物浓度大、成分复杂、腐蚀性强以及传统处置技 术碳排放高、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发高温高压气流床气化低 碳清洁高效转化技术,重点突破高浓度含盐有机废液高效雾化技 术,构建废液有机组分高温高压气化动力学模型,探明气化过程 卤素元素及重金属等有害元素迁移转化与污染控制机制,形成高 浓含盐废水气流床气化制高品质合成气技术及装备,开展工程示 范应用。
交付成果:形成高浓含盐有机废液气流床气化制高品质合成 气成套技术与工艺包,建设年处理规模万吨级以上示范装置。
考核指标:
1. 示范装置完成72 h连续运行并形成现场考核报告,关键设 备自主化率>98%;
2. 每吨废液产有效气(CO+H2)量> 1850Nm3,废液有机物 转化率>99%,合成气干基有效气(CO+H2)体积浓度>82%。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袁贞伟,024-23983676。
五十四、高可靠性防爆电梯与智慧运维技术研发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石油化工、矿山等高危场景对电梯防爆可靠、 安全耐用、适配复杂工况的迫切需求,开展高可靠性防爆电梯的 整机研发与智慧运维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关键部件防爆设计与系 统集成技术,研发具备高防护等级与长效密封性能的防爆结构, 构建设备内部与外部易燃易爆环境之间的长效物理隔离屏障。开 展集成多源传感与数字孪生技术研究,研发具备运行状态实时监 测、故障预测与维护策略优化功能的智能运维系统,形成硬件与 智能深度融合的高可靠性防爆电梯整机产品,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交付成果:
1. 符合工业高危环境需求的高可靠性防爆电梯样机1台;
2. 高可靠性防爆电梯关键硬件设计与验证报告1份;
3. 防爆电梯智能运维系统软件1套;
4. 高可靠性防爆电梯设计与运维技术规范1份;
5. 高可靠性防爆电梯核心部件系列化产品。
考核指标:
1.电梯防爆等级达到ExdIIBT4和ExtbmBT120〇C;
2. 防爆电梯核心结构件设计寿命不低于10年,电梯整机平均 无故障运行时间> 10000小时;
3. 运维系统故障诊断准确率>95%,虚警率<5%,预测误差 降低> 15%;
4. 运维响应效率提升>20%,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降低> 15%;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五十五、通用航空装备应急救援漂浮气囊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通用航空装备应急救援漂浮气嚢自动化程度 离散大,轻量化程度低及部分关键部件国外限购,无国产替代产 品,存在“卡脖子”等问题,开展自动化水敏感元器件研制,实 现水下自动化触发技术;开展轻量化复合瓶研究,开发高强度合 金结构,提升装备性能;开展电易熔塞的国产化研制,解决关键 部件国产替代、自主可控。通过对通用航空装备应急救援漂浮气 嚢关键技术攻关,实现装备的自动化、轻量化、国产化,同时提 高性能指标,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高效性及安全性。
交付成果:
1. 带自动化水敏感元器件的充气装置1套;
2. 轻量化复合瓶和钛合金支撑机构1套;
3. 国产化电易熔塞的充气装置1套;
4. 申请发明专利2项。
考核指标:
1. 触水试验:装置进行水域试验,接触水后,自动水敏感元 器件应迅速启动,反应时间< 0.5s;
2. 研制复合瓶工作压力30MPa,爆破压力不低于3.4倍工作 压力,重量低于市场20%;
3. 电易熔塞测试,启动工作电压24±3V,启动后电易熔塞应 能够迅速熔断,且熔断时间<0.5s;
4. 急漂浮测试试验,通电启动后急漂浮系统放气时间<1min。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五十六、应急救援场景下高机动大载重比外骨骼装备
研究内容:针对应急救援场景下外骨骼机器人载重比低,难 以适配重载作业与高机动任务需求的问题,研发面向极端应急救 援场景的高机动大载重比外骨骼装备。重点突破面向重载需求的 外骨骼模块化轻量化设计、面向高机动任务的人机交互控制、面 向高载重需求的高功率密度液电混合驱动等关键技术,开展面向 应急救援典型重载作业任务的负载传递机理分析与建模、基于液 电混合驱动的重载外骨骼模块化结构设计与拓扑优化、动态环境 下人体运动精准感知与作业意图实时解析、面向高机动任务的外 骨骼人机交互控制等技术研究,并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外骨骼装备样机1套;
2. 高水平学术论文不少于4篇;
3. 申请发明专利4项,研究报告1份。
考核指标:
在应急救援场景下,可以快速搬移障碍物,节省救援人员体 力消耗。
1. 外骨骼自重< 12kg;
2. 负载能力> 100kg;
3. 行走速度> 8km/h;
4. 搬移负载助力效率>70%;
5. 适应复杂场景种类>3类,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倒塌、交通 事故、地震救援等。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五十七、全域智慧消防感知与辅助决策技术研发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消防物联网系统数据釆集实时性不足、类型 覆盖不全、信息碎片化严重,以及跨层级协同困难、智能分析能 力弱、系统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开展基于多源传感融合的火灾风 险实时感知与高精度釆集技术、基于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的消 防视频大模型技术、基于微服务与异构集成的跨层级、跨部门业 务协同技术研究,研发全域智慧消防感知与辅助决策系统,实现 从精准感知预警、智能分析到协同指挥的全链路应急响应路径, 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全域消防风险智能感知终端(集成多种传感器与智能网关, 负责烟雾、气体、电气、水位等非视频类环境参数的釆集、接入、 分析和上报,能够独立完成数据釆集、分析和预警;
2. 全域感知视频智能分析大模型模块(专注于接入和处理各 类视频设备的数据流,实现视频数据的釆集、分析和预警功能);
3. 全域智慧消防感知AI软件系统(综合管理模块、应急响应 模块、智能研判与辅助决策模块)。
考核指标:
1. 感知与釆集性能:烟雾探测响应阈值<0.02%obs/m,响应 时间< 10s;图像探测明火识别准确率>98%;可燃气体检测,CO 分辨率O.lppm,甲烷分辨率1%LEL,响应时间<10s;电气故障 探测类型包括剩佘电流、电弧和温度。水位检测精度± 1cm; AI 模型推理时延,火灾研判<5s,实时预警<2s;视频异常行为识 别准确率95%、火灾风险预警准确率>90%;
2. 系统可靠与合规性:符合现行国家感烟火灾探测器、图像 火灾探测器以及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等产品标准;
3. 扩展与兼容性:适配国产化软硬件环境;接口支持与消防 救援等部门系统互联互通。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五十八、基于“雷达波+人工智能”砼缺陷智慧检测设备
研究内容:针对建筑领域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检测面临的行 业难题,开展基于“雷达波+人工智能”混凝土缺陷智慧检测设备 研发,聚集吸盘式建筑物爬行机器人、雷达声波扫描反射、虹瞳 解析算法和AI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爬行机器人终端、 混凝土图像雷达波检测仪终端和混凝土内部结构检测应用分析大 模型,并开展示范应用。该套设备可直观、定量(性)、精确反映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最大程度减少建筑安全隐患,有效解决行 业堵点。
交付成果:
1. 基于“雷达波+人工智能”砼缺陷智慧检测设备1套(含吸 盘式爬行机器人、混凝土图像检测仪终端、虹瞳解析算法和AI 人工智能算法、混凝土内部结构检测应用分析大模型);
2. 建立行业标准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和登记软件著作权1 项。
考核指标:
1. 吸盘式爬行机器人重量< 8kg,遥控距离(空旷处)> 150m, 最大吸附力30-50kN,爬坡角度>135度,爬行速度3m/min,防 护等级IP54,供电电压24VDC,续航时间内置电池(5.6AH) > 20min,外置电池(50AH)>4h;
2. 雷达声波设备中心频率900MHz,探测深度1.5m,最大扫 描速度1024扫/s,最大发射频率800KHz,最小釆样间隔5ps,检 测精度钢筋间隔误差<5mm,空洞、疏松、异物投影面积>5平 方厘米。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五十九、辽宁城市内涝智慧化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研究内容:全球性气候异常变化下城市内涝问题成为关注焦 点,为系统地提升辽宁地区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有效统筹防 洪体系与内涝治理,研究多源异构环境感知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 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动态数据底板,突破暴雨径流与内 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能力;构建基于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方法建 立灾害链推演与韧性评估模型,实现风险动态评估与防控路径优 化;融合水文机理与机器学习算法,开展内涝风险智能感知与短 临预报技术研究,形成概率化、精细化、前瞻性的预警信息,为 城市洪涝协同防控与应急响应提供一体化技术支撑。
交付成果:
1. 辽宁城市内涝智慧化监测预警系统1套;
2. 融合地形、交通、水系、建筑物等要素内涝评估模型1套;
3. 基于数字孪生的水文模拟模型1套;
4. 技术测试报告1份。
考核指标:
1. 遥感影像优于0.8m,实景三维优于5cm,数字地面/表面模 型格网优于1m,塾面数据优于0.5m;遥感与雷达数据每月覆盖1 次,气象数据获取延迟优于2小时;
2•涵盖8大类管线,平面与高程精度均优于5cm,完成二三 维拓扑处理;积水点预测准确率优于85%,漏报率低于5%,均 方根误差与平均绝对误差均优于15cm;
3. 有效预警时间与预警时效性均优于2小时;雷达电子水尺 数量不少于100个,水位测量精度优于0.5cm,更新频率优于30 分钟/次;矢量数据加载不低于1000条/s,三维模型加载不低于 50平方公里/s,交互业务响应1-2s。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六十、严寒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集成装配及高效利用研发与
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严寒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安装及运维 中存在的建设短周期、低成本、高可靠性、智能管控等相关要求, 开展分布式光伏系统配电设备模块化研发,试制高度集成化变电 设备,建立数据-机理驱动下的严寒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高精度数 字化模型,解决面向偏差归因补偿的四维时空条件下分布式光伏 发电功率的精准预测问题,同步研究多源数据融合及多场景下“源 -网-荷”能源系统动态协同调控策略,切实保障光伏发电的高效 消纳,构建适宜严寒地区全预制化生成、高集成化安装、强智能 化运维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
交付成果:
1. 严寒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高精度功率预测技术研究报告; 严寒地区多场景“源-网-荷”协同调控策略研究报告;
2. 非晶合金三维立体卷铁心结构新能源变电设备1台;
3. 新能源发电220kV升压站模块化预制舱设备1套;
4. 智能模块化220kV主变低压侧35kV设备、二次控制设备1 套;
5. 严寒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功率预测系统1套;
6. 严寒地区分布式光伏综合能源管控平台1个;
7. 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3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考核指标:
1. 严寒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综合示范应用> 2项;
2.分布式光伏系统配电设备工厂预制度>98%,现场安装时 效< 1.5天;
3. 适宜严寒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模块化程度> 95%;
4. 复杂气候条件下预制舱内环境温度控制范围为25 ±3°C;
5. 严寒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发电功率预测综合准确率> 98%。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六十一、滨海地区钢桥全寿命性能预测与智能运维系统研发
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辽宁滨海地区高盐腐蚀和高烈度地震叠加等 极端环境导致的钢桥长期安全运维难题,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 多物理场仿真与结构工程等多学科技术,研发面向“制造-服役- 灾变”全寿命周期的智能预测模型与一体化决策系统。重点攻关 钢桥焊接残佘应力与变形的智能反演与控制、腐蚀环境下疲劳裂 纹萌生与结构失效的精准前瞻预测,以及地震作用下系统响应的 快速评估与韧性提升等关键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针对焊接工艺-残佘应力/变形预测,研发焊接智能代理模型
1套;
2. 针对极限承载力与失效模式的高精度、高效率预测,研发 钢梁焊接节点失效预测与破坏判别智能模型1套;
3. 针对秒级预测和误差控制,研发地震响应预测模型1套;
4. 完成多场景智能决策集成系统1套,并在辽宁滨海地区至 少1座实桥开展工程应用验证;
5. 系统测试报告1份和系统的应用证明。
考核指标:
1.单次完整物理场预测计算时间<10s,关键物理场指标(如 最大焊接残佘应力、最大变形量)的预测值与现场测试结果的平 均相对误差<10%;
2. 全路径力学行为模拟<10s,极限承载力和疲劳寿命预测结 果与试验值的平均误差<15%,精度提升>30%,对最终失效模式 的判别准确率>90%;
3. 单次全桥地震响应(墩、支座、梁关键指标)预测时间<10s, 关键响应指标(如墩底弯矩、梁端位移)预测值与精细有限元模 型结果的平均误差<15%。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六十二、辽宁山地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链生灾害防控关键技术
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辽宁山地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中的系统性安全 痛点,以“数字孪生全覆盖、智能防控全周期、技术创新全链条” 为目标,构建“AI感知一数字孪生建模一机理推演一临界预警一 自适应防控”的全流程创新技术体系,开展数字孪生驱动的全系 统智慧感知技术、AI赋能的重大链生灾害动态演进机理、多源异 构数据智能融合的链生灾害安全预警系统、自适应智能防控与智 慧更新技术研究,形成一体化方案,适配老旧城区改造、山地新 城配套、重点区域升级等多元更新场景需求。
交付成果:
1. 数字孪生适配的辽宁山地城市基础设施全系统智慧感知技 术方案1套;
2. 数字孪生驱动的辽宁山地城市基础设施智慧监测与灾害防 控系统1套;
3.辽宁省《城市更新工程中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孪生检测监测 与智慧更新技术标准》1项;
4. 技术测试报告1份和示范应用证明。
考核指标:
1. 基础设施关键构件几何形态检测误差< 3mm;跨类型设施 病害AI识别准确率>95%;漏检率与误检率<10%,满足全系统 精细化智能感知需求;
2. 研发的冻土区基础设施抗冻自适应设计方案,应用后可减 少挡墙水平变形40%以上,抗冻融循环次数>60次,适配辽宁 地域极端环境;
3. 构建>2种城市更新场景下“基础设施一地层一环境”系统 重大链生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评估精度>95%;
4. 开发基于多源数据智能融合的预警算法>8个,系统运行稳 定性>95%,系统预警准确率>95%,支持多级超前预警。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六十三、丙肝高发区大规模人群“肝炎微清除”新技术集成 应用示范与评价
研究内容:聚焦我国丙肝高发区实现WHO确定的“肝炎微 消除”目标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在我省丙肝高发区建立并评估 适用于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大规模人群筛查与诊断技术体系; 建立并评估“丙肝-肝硬化-肝癌”筛诊治一体、高效级联的防控 新模式;建立并评估“在线预约+即时筛查+快速诊断+个案治疗+ 动态随访+全面评估”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建立并评估“筛诊 治即预防,防治一体”的一级预防新策略;构建依托国产设备、
试剂和药物的防筛诊治体系,完成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我国丙肝 高发区实现“肝炎微消除”目标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丙肝高发 区综合治理“辽宁方案”。
交付成果:
1. 建立“防筛诊治管”全场景的一体化、全流程、多模态信 息管理平台;
2. 适宜于丙肝高发区大规模人群筛查、全程规范诊疗和精准 管理技术报告1套;
3. 不同场景下“防筛诊治管”防控策略卫生经济学量化评估 技术报告1套;
4.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
考核指标:
1. 完成丙肝筛查人数>3万人,筛查率>90%,筛查成本降低 50%,社区现场筛查时间<20分钟;
2. 丙肝诊断费用降低30%,诊断时间<60分钟,诊断率>90%, 肝硬化和肝癌高危人群肝脏超声和AFP检测率> 90%;
3. 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率>90%,丙肝治愈率 >95%,丙肝相关死亡率降低65%以上;
4. 研发丙肝“防筛诊治管” 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获得软件 注册权,平台应用>3万人。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王予,024-23983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