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未来科技:加入辽宁省2026年度研发计划的行列!

发布机构:(略)

发布日期: 附件:0

重点摘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一、异构算力架构自适应智能运维与健康监测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大规模弹性部署中运维适 配度低、跨域监测难及人工依赖程度高等问题,研究面向不同计 算架构的多算法融合感知与健康度评估、算力集群多层级协同调 度、全要素驱动智能决策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制一体化主动式运 维监测系统与管理平台,提升算力中心资源利用率与服务水平, 并在省内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算力中心集群一体化智能运维管理平台1套;

2. 数据智能感知系统1套;

3. 多算法融合诊断系统1套;

4. 健康度评估系统1套;

5. 在3个典型行业开展示范应用并提供应用证明;

6.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平台覆盖省内>15个省级及以上算力中心,其中国家级算 力中心>3个;算力资源利用率提升>20%;

2. 数据感知系统支持>5类计算架构;

3. 融合诊断系统智能告警准确率> 99%;

4. 评估系统业务SLA达标率> 99%;

5. 跨域监测穿透率>99%。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二、航空高端零部件专用材料成型数智生成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航空航天增材制造中高端零部件存在的材料 性能不足、成形精度偏低等问题,研究多模态数据归一化算法、 多机制知识图谱库构建、多智能体协同等关键技术,集成面向航 空航天高端零部件增材制造的材料性能计算与工艺成形分析方 法,构建材料计算与工艺推理智能平台及成形质量闭环控制数智 平台,实现从材料成分、制备工艺到产品性能的全流程智能协同 优化,从而提升高端零部件综合性能与成形质量,并在省内完成 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材料计算与工艺推理智能平台1套;

2. 零部件成形质量闭环控制数智平台1套;

3. 航空航天典型零部件样件> 3类;

4. 在省内完成应用示范1项并提供应用证明;

5.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航空航天增材制造专用多模态成分-工艺-性能数据库,数 据规模> 100条;

2.   数智平台支持多模态数据类型>3类,集成智能体类型>2种;

3. 航空航天高端零部件综合性能提升> 10%;

4. 基于平台优化的典型零部件关键尺寸误差<1%,综合废品 率< 10%。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三、精细化工工艺中试智能辅助设计平台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高端精细化工工艺中试环节中存在的工 艺流程复杂、工艺试制周期长、安全风险高等问题,研究多参数 工艺自主学习建模、工艺放大效应智能优化、全流程安全主动感 知及预防、数据全链贯通和智能算法驱动等关键技术,构建面向 典型精细化工工艺中试的数智融合一体化平台,开展技术验证与 工程示范。

交付成果:

1. 面向高端精细化工工艺中试的数智融合一体化平台1套;

2. 典型精细化工工艺中试过程数据集1套;

3. 开展示范应用并提供应用证明;

4.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支持加氢反应、催化剂制备、精制分离、聚合反应等典型 高端精细化工工艺种类>4类;

2. 中试设备工艺参数监控感知点位> 1000个,涵盖反应、分 离、焙烧、安全等关键环节,平台支持>2种工业控制系统数据 交互,平均通信延迟<1秒;

3. 支持平台模型训练的数据集涵盖>5种工艺模态;

4. 工艺验证周期平均缩短>20%,试验过程停车率降低 >50%,安全隐患识别准确率>90%。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四、舱行泊一体化车规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汽车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与自动泊车功 能存在的系统割裂、算力浪费与协同困难等问题,研究基于车规 级芯片的舱驾融合系统、分级容器化动态算力调度、车载AI智 能体等关键技术,研发基于国产车规级芯片的新一代舱行泊一体 化系统,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并在整车企业开展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

1. 舱行泊智能驾驶一体化硬件设备1套;

2. 舱行泊智能驾驶一体化软件系统1套;

3. 舱行泊智能驾驶一体化样车1台;

4. 在>2家整车企业实现示范应用;

5.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系统集成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自动泊车、AI导航等>4 类核心智能化功能;

2. 车载AI智能体支持全双工连续对话,语义识别准确率> 98%,平均响应时延<200 ms,总体交互延迟< 1s;

3. 自动泊车车位识别成功率>95%,泊入成功率>95%;

4. AI导航系统兼容>3家图商地图,支持>30种语言,指令意图分类准确率>98%,指代理解准确率>92%。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五、非煤类矿山多模态环境感知及动态预警空地一体化管理 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非煤类矿山安全监测环境复杂、环境感知难 度高等问题,突破低算力情况下视频分析技术及低延时流媒体传 输交互技术,研制具备实时视频交互及视频分析功能的防爆智能 AR眼镜、兼具飞行及地面滚动能力的视频感知无人机、非煤矿 山智能AI视频分析边缘计算设备,研发基于“云边端”架构的 多源数据汇聚、多维环境感知监测预警平台,在矿山开展示范应 用。

交付成果:

1. 非煤类矿山多维环境感知监测预警平台1套;

2. 具备与平台实时交互及视频分析的防爆智能AR眼镜1台;

3. 具备飞行及地面滚动能力的视频感知无人机1台;

4. 智能AI视频分析边缘计算设备1台;

5. 在行业内实现示范应用并提供应用证明;

6.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防爆智能AR眼镜检测准确率>95%,>6方视频交互功 能,视频延迟<300 ms;

2. 视频感知无人机在矿山复杂环境及巷道飞行能力> 30分 钟,目标检测爪八尸@0.5>90%,尺寸>30。爪地面目标召回率


>80%;基于历史航拍数据的多时相变化比对准确率>85%,误 报率< 8%;

3. 智能AI视频分析边缘计算设备支持同时接入8路视频流

(帧率<25fps), AI识别响应时间<500ms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六、AI辅助功能物质靶向营养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辽宁省特色农水产品人参、海参、牡嚇、紫 苏、食用菌等,通过AI辅助功能物质靶向精准营养方案设计, 研发专用AI生物大模型与多维度知识网络图谱,实现功能物质 精准酶解、高效生物转化和靶向营养递送,开展高附加值营养健 康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特定人群临床营养需求与活性物 质功效基础数据库,基于数据驱动实现功能物质种类与剂量的精 准匹配,辅助人工生成个性化营养方案,提升产品开发的精准度 与效率;聚焦特定疾病人群的差异化营养需求,开展基于临床观 察的循证研究,推动特色农产品中功能物质的协同增效机制解析 与高值化功能食品的开发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示范。

交付成果:

1. 突破AI辅助功能物质靶向精准营养方案设计关键技术, 开发高精度食源性分子-靶标亲和力预测AI模型1个,构建覆盖

“农水产品-功效物质-靶标-通路-疾病”的多维知识图谱1个;

2. 阐明规模化精准酶切机制,构建专用酶制剂筛选与适配技 术1-2个;构建功能物质发酵生物转化核心工艺体系1个,突破 生物转化技术1-2个,建立示范生产线1条,开发新型功能食品6-7 种;

3. 研究可提高功能物质生物利用度的解决方案,建立功能物 质稳态化制剂核心制备工艺体系1个突破靶向递送协同增效关 键技术1个;

4. 构建特定人群临床营养需求与功效基础数据库1个,支持 数据库与不同模型间的自动适配,开展人体试食实验30-50例, 建立基于临床观察的循证研究体系1个;

5. 申请专利3-5件,软件著作1-2件。

考核指标:

1. 构建AI辅助功能物质靶向营养设计模型,亲和力预测准 确性>85%,在小样本数据下,模型泛化预测准确性衰减幅度< 10%,农水产品-功效物质-靶标-通路-疾病关联知识图谱涵盖>3 万条结构化数据;

2. 针对特定底物酶切后目标产物活性物质分子量小于 1000Da,生物转化后活性组分增加>15%,协同转化后抗氧化活 性提升>20%;

3. 功能物质的稳定性提高>30%,靶向性提高>10%,功能 物质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较游离态组提升> 10%;

4. 特定人群临床营养需求与功效数据库总样本量> 500例, 功效数据覆盖涵盖> 20种辽宁特色农水产品的功效数据,每种 物质关联>5项健康指标,针对特定人群代谢紊乱等核心需求的 主要指标改善达标率>60%,受试者不良事件发生率<5%。

资助强度:300万。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七、AI驱动辽宁蓝莓精准营养健康食品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围绕辽宁蓝莓中核心功效成分花色苷,针对其加 工过程中稳定性差、体内消化生物利用度低、健康功效机制不明 等关键问题,运用AI驱动大数据优化高生物利用度稳态化加工 技术,实现递送系统的智能设计与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融合多 组学分析与深度学习建模,深度解析蓝莓花色苷在护眼、调节糖 脂代谢和改善肠道健康等方面的协同机制与精准量效关系;结合 AI预测模型与营养大数据,定向设计并开发面向特定健康需求 的系列高附加值精准营养健康产品并产业化应用。

交付成果:

1. 建立蓝莓花色苷高稳态加工技术及体内高生物利用度加 工技术2-3项;

2. 解析蓝莓花色苷健康功效协同机制及精准量效关系;

3. 开发具护眼、糖脂代谢和肠道健康改善功能的健康食品3-4 个;

4. 建成基于AI驱动的蓝莓花色苷分子结构-靶向吸收-营养 功能数据库1套;

5申请专利2-3件。

考核指标:

1. 实现蓝莓花色苷制品加工稳定性提高25%以上,生物利用 度提升3倍以上;

2. 阐明蓝莓花色苷在护眼、调节糖脂代谢与肠道健康方面的 作用机制及量效关系,发现并验证至少各1个核心分子靶点或调 控通路;

3. 开发的护眼健康食品中花色苷含量大于20%,护眼效果提 升10%以上;研制的糖脂代谢食品,对血糖和血脂改善效果提升 5%以上;创制的肠道健康制品,对肠道益生菌比例提升5%以上。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医疗器械

八、基于循环肿瘤细胞的癌症早期诊断系统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恶性肿瘤早期检测难、灵敏度低等问题,研 究静脉血循环肿瘤细胞(CTC)高效检测与批量捕获关键技术; 构建标准化检测芯片与荧光扫描系统,实现CTC自动识别与计 数;研发原位在线CTC批量捕获与无损释放装置,形成癌症早 期诊断完整技术体系,并开展临床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

1. 泛癌种静脉血CTC检测芯片及标准化生产体系;

2. 纳米抗体荧光标志物试剂及产品生产标准;

3. 自动化荧光扫描设备、计数软件与检测平台各1套;

4. 原位在线CTC批量捕获器件10套;

5. 完成>200例临床应用评价报告(覆盖1-2家医院)

6. 完成整机测试与医疗器械注册申请;

7. 具有正规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试报告。

考核指标:

1. CTC捕获芯片曰产量> 100片,适配> 10种癌型液体活检, 检测灵敏度>95%;

2. 纳米抗体荧光试剂>4种,覆盖主要肿瘤标志物靶点;

3. 自动化扫描设备扫描速度> 25 mm/s,移动精度< 0.1 mm, 重复精度< 0.5 mm;

4原位在线捕获装置单次CTC捕获能力> 1000个。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杜强,024-23983579。

九、超高时间分辨率PET/CT整机系统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临床核医学影像检查高清成像、低剂量、快 速扫描的需求,研发新一代超高时间分辨率PET/CT整机系统, 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配套;构建面向多脏器多系统疾病的人工智 能诊治一体化诊疗方案,重点突破图像重建、病灶分割、代谢分 析与肿瘤精准治疗计划制定等关键技术;建立整机测试平台,完 成系统性能测试、注册检测及临床验证,取得产品注册证。

交付成果:

1. 完成超高时间分辨率自主可控PET/CT整机关键技术、应 用功能开发和系统研制,取得整机测试报告,获得III类医疗器械 注册证1项;

2. 完成全数字化PET探测器、PET系统前端专用ASIC芯片、 PET闪烁晶体等3项核心部件国产化;

3. 在1-2家医院完成不少于50例的临床应用评价,形成临 床验证报告。

考核指标:

1. PET系统空间分辨率<2mm,时间分辨率< 180ps

2. PET系统灵敏度> 22cps/kBq, PET探测器轴向长度> 38cm;

3. CT层数>128层;

4. 肿瘤分割Dice系数>0.75,心腔分割Dice系数>0.87,脑 区分割Dice系数>0.85;

5. 代谢/灌注定量参数误差<± 10%;

6. 异常病灶检测准确率>90%,预后预测C-index>0.7。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杜强,024-23983579。

指南十至指南三十一,归口业务处室为高新技术发展处,申

报时请注意:申报内容若涉及化工工艺过程,项目申报单位必须 具备与项目内容相适应的、合法有效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及《危 险化学品登记证》等相关化工生产资质;若项目涉及中试及后续 产业化产线建设、设备安装与工艺流程,须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履行完整的项目备案/核 准及环境、节能等评价审批程序。

装备制造

十、芯片全尺寸高速精测机器人系统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先进封装混合键合工艺质量对芯片全尺寸表 面形貌高速高分辨力量测的迫切需求,开展超高速纳米测量执行 器设计、二维超平稳扫描机构设计及驱动控制、芯片全尺寸扫描 轨迹智能规划策略与自适应控制、毫米级高度形貌高分辨力跟踪 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全尺寸高速精测 机器人系统,对先进封装工艺晶圆表面粗糙度、浅硅通孔深度、单颗芯片全尺寸形貌开展测量,并实现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芯片全尺寸高速精测机器人系统工程样机1套; 并实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机器人测量执行器作业范围覆盖> 300 mm x 300 mm, X/Y向重复定位精度<± 0. 5 gm;

2. 机器人测量执行器局域扫描作业范围100 gm x 100 gm x 18gm;执行器X/Y向位置稳定性<0.2nm, Z向位置稳定性< 0. 04 nm;扫描频率 > 50 Hz@5 gm x 5 gm;

3. 芯片全尺寸扫描作业范围不小于33 mm x 26 mm;机器人 自适应扫描作业平均速度> 1 mm/s;二维超平稳扫描机构线扫描 Z 向平整度(OPM, PV 值)< 20 nm@20 mm, < 4 nm@2 mm;

4. 可测高度> 1 mm@0. 1 nm分辨力。

资助强度:10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十一、船舶制造用自主智能弧焊机器人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船舶等行业焊接对象的复杂异构特征,研究 非结构化环境下工件的精准识别、定位与特征提取方法,开发焊 缝坡口检测与实时跟踪中的复合视觉技术,建立焊缝识别、焊缝 实时跟踪、大厚板件的自主排道、焊接质量的在线监测与性能预 测评价等智能化模型,突破跨时空多模态数据处理机制与知识图 谱、数据汇聚、清洗、挖掘及智能交互、模型优化训练与泛化等 关键技术,研制船舶制造弧焊机器人智能系统。

交付成果:自主智能弧焊机器人系统样机1套,多模态感知数据融合焊接质量在线监测系统1套,并在非结构化船舶制造焊 接场景完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视觉识别焊缝识别率>98%,几何尺寸识别误差<0. 1 mm、 视觉识别焊缝坡口接头形式类型> 3种、视觉识别坡口焊道类型 >3种、视觉识别坡口类型>3种、视觉识别焊缝坡口几何信息 类型>5种;

2. 工件焊接偏差<±0.5 mm、焊接质量在线检测准确率>

95%;

3. 多源感知数据模态类型> 4种,熔池几何参数在线监测准 确率> 95%;

4. 弧焊垂直大模型参数量> 16 B、支持模态交互类型> 3种。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十二、钛铝-镍基异种合金高温真空钎焊炉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国内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加工制备需求,研究 异种合金高温钎焊过程材料成分扩散渗透规律及抑制因子、钛铝 -镍基异种钎焊接头热应力缓冲效应与演化规律、基钎料挥发物 相在高温真空环境下的流动行为,突破高长径比工件在高温钎焊 工艺过程中变形量的精确控制技术以及镍基钎料挥发物靶向捕 集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开发完全国产化的钛铝-镍基异种合金 高温真空钎焊炉,实现以钛铝-镍基异种合金材料为基础的复杂 形状的零部件的批量制造,推动我国真空钎焊技术及高端真空钎 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交付成果:钛铝-镍基异种合金高温真空钎焊炉1套,并完 成工程化验证。

考核指标:

1. 工作温度:500-1050oC;

2. 标称工作温度全范围内温度均匀性:±2°C;

3. 工作真空度:3.〇xl-3Pa;

4. 升温速度:40C/min;

5. 冷却速率:0.5-5 C/S之间可调;

6. 可钎焊零部件最大尺寸> 2000 mm x 1600 mm x 300 mm;

7. 焊接接头室温抗拉强度>550 MPa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十三、高耐磨耐腐蚀功能辊道零件的激光增材再制造设备研 制

研究内容:面向国内冶金轧钢等行业辊道零件维护需求,研 究“热-力-流”复杂服役工况下辊道零件摩擦、腐蚀、疲劳及粘 着等多损伤耦合失效机制,构建激光修复再制造创新设计方法, 研发“失效分析-基因设计-工艺优化-性能调控”等辊道零件激 光再制造一体化技术,研制高耐磨耐腐蚀功能辊道零件的激光增 材再制造生产线,并开展应用验证。

交付成果:高耐磨耐蚀自修复功能辊道零件的激光再制造生 产线1条,并完成工程化示范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修复再制造零件涂层厚度0. 5-1. 5 mm;

2. 涂层零件硬度600-900 HV;

3. 涂层盐雾试验达9级,腐蚀速率<0.03 mm/y;

4. 涂层抗压强度>1100 MPa,应变量>8%;

5. 涂层变形量< 0. 1pm/100mm;

6. 再制造零件一次成品率>95%。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十四、液化石油气地下水封洞库用泵组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液化石油气地下水封洞库用潜液泵的实际需 求,开展潜液泵总体结构优化设计,高抗气蚀、高效水力模型开 发,多介质状态下转子动力学分析计算和轴承摩擦副关键件材料 性能研究;开展湿定子绕组绝缘可靠性、永磁电机高效冷却系统 设计等方面研究,研制高效湿绕组永磁驱动电机,攻克液化石油 气地下水封洞库用潜液泵的技术难题。

交付成果:液化石油气地下水封洞库用永磁湿绕组潜液泵样 机1台,并完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流量:440m3/h;

2. 扬程:410 m;

3. 泵效率:> 78%;

4. 转速:3000r/min;

5. 电机功率:450kW;

6. 电压:6000 V;

7. 电机绕组最高温度:<85°C;

8.   电机效率> 92% ( 100%载荷)。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十五、高端精密轴承加工全流程智能管控与工艺优化技术研 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整合从钢铁原材料到磨削的轴承加工全流程工艺、 设备与质量数据,提出多物理场耦合下形变与性能缺陷形成机理, 建立加工全流程残佘应力、形变与性能的高精度动态数字化模型, 开展轴承加工全流程协同优化方法研究,构建轴承加工全流程智 能管控与优化系统,开发高端精密数控车床主轴轴承、新能源汽 车永磁电机轴承并实现应用。

交付成果:轴承加工全流程智能管控与优化系统软件1套; 高端精密数控车床主轴轴承、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轴承典型产品 2种,并形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轴承加工全流程智能管控与工艺控制软件稳定运行率> 99. 8%,轴承质量预测或优化模型> 3个产品质量合格率> 95%;

2.精密数控车床主轴轴承精度达到P2级,转速>6500r/m, 温升<25°C;

3. 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轴承精度达到P2级;转速>25000 r/m;振动加速度达到Z3级;振动阶次:无异常;振动速度<1. 0 mm/s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新材料

十六、高端装备铸造用铸型材料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风电、压铸机等高端装备铸铁件高质量制造 需求,突破大型金属铸型涂料制备技术、呋喃树脂砂型高温性能 调控技术、低硫固化剂合成技术,开发出大型金属铸型涂料、高 性能呋喃树脂、低硫固化剂等铸型材料,并在铸铁件制造中应用。

交付成果:制备出金属铸型涂料/高性能呋喃树脂/低硫固化 剂产品,建立工艺规范并实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大型金属型铸造用涂料:密度1. 80-2. 10 g/cm3,波美度 80-110 °B6,悬浮率 2h> 98%,脱模率 >95%;

2.高性能呋喃树脂:抗拉强度>1.8 MPa,发气量<9 mL/g, 1000QC抗压强度>20kPa (标准砂,树脂加入量占砂重1%);

3. 低硫固化剂:硫含量<0.03% (标准砂,树脂加入量占砂 重1%,固化剂加入量占砂重0.4%)。

资助强度:5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十七、燃气管道内壁长效防护涂层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城市老旧燃气管道修复需求,开展无溶剂涂 料触变调控、涂层与管道界面粘接、涂层对腐蚀介质屏蔽等研究, 揭示涂层中纳米鳞片的阻隔机理,突破剪切变稀-静止增稠平衡 等关键技术,开发无溶剂环氧燃气管道内壁修复涂层,并完成应

用示范。

交付成果:研制出适用于燃气管道内壁的长效防护涂层产品, 形成滚球涂装工艺规范,完成不低于1000 m的老旧管道内壁涂 装修复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涂料粘度:< 18000 PaS (35。0, < 35000 PaS(18〇C);

2. 附着力< 1级(百格刀法);

3. 固含量>97%,耐中性盐雾>2000 h;

4. 涂层等效服役寿命>8年。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十八、大功率变压器用电磁线超薄绝缘涂层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电网对高效能变压器的迫 切需求,针对现有变压器用电磁线漆膜较厚导致能量转化效率低、 成本高的问题,开展电磁线超薄绝缘涂层制备技术研究,阐明绝 缘层厚度与结合力、附着性、柔韧性和耐电压性能的内在关系, 突破铜导体表面纳米级过渡层制备技术,建立电磁线超薄绝缘涂 层制备工艺规范,完成电磁线超薄绝缘涂层制备及应用。

交付成果:形成纳米级过渡层制备工艺规范1套,电磁线超 薄绝缘涂层制备工艺规范1套,建立1套年产300吨电磁线超薄 绝缘涂层示范线,实现超薄绝缘涂层电磁线的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

1.   铜导体表面过渡层厚度不超过100 nm,绝缘涂层厚度15 pm,绝缘层公差不超过±5°%,室温耐电压>1kV,柔韧性和附着性分别满足国标GB/T 7095. 2-2008中8. 1和8. 2要求;

2.   铜绝缘涂层电磁线换位后无物理损伤、无短路,耐直流电压 100V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十九、低成本环保无机颜料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暖色系颜料毒性高、污染大,以及现有 环保颜料成本高、产能低等问题,开展基于稀土离子光谱特性的 发色机制与宽带隙基质设计研究,突破颜料色彩的局域结构精准 调控与低成本固相合成等关键技术,开发色彩鲜明、环境友好的 多色系无机颜料,并实现建筑环保涂料和高端陶瓷釉料等场景的 示范应用。

交付成果:开发出符合国家标准的蓝、黄、橙、红多色系环 保型颜料产品,建成年产50吨离子吸收型无机宽带隙环保颜料 示范线。

考核指标:

1. 蓝色颜料亮度L*>35,蓝色参数b*<-35;黄色颜料亮度 L*>100,黄色参数b*>100;橙色颜料亮度L*>65,红色参数a* > 50,黄色参数b*> 50;红色颜料亮度L*> 35,红色参数a*> 35; 着色力(与标准品对比)95%-105%。不含铅、镉、汞等有毒重 金属(含量< 1 ppm );

2.   耐热性>300°C,耐候性达到7-8级;筛佘物(320目) < 0. 5%;

3. 光学带隙宽度>3.2eV;

4.   与环保无机红色颜料(硫化铈)相比,成本下降50%以上。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二十、超高容多层陶瓷电容器镍电极浆料用金属粉体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国内电子行业高端超细镍粉供给不足、关键 技术受制于国外的瓶颈问题,开展原料净化与杂质控制、高效分 级与纳米包覆、粉体分散与防团聚等内容研究,建立高纯粉体制 备及粒度控制技术体系,开发粒径可控的高纯镍粉,并完成应用 示范。

交付成果:研制出超高容多层陶瓷电容器镍电极浆料用金属 粉体产品,建立工艺规范,建设超细镍粉生产线。

考核指标:

1. 镍粉粒径 D50=120-150 nm,其中 Dmax < 250 nm;

2. 镍粉纯度>99. 95%,其中杂质元素Fe< 50 ppmCu< 30 ppmZn < 20 ppm;

3.比表面积=4. 0-5. 2m2/g,堆积密度=2. 3-2. 5g/cm3,振实 密度=3. 8-4. 2 g/cm3;

4. 示范线连续稳定运行>500 h,产品一次合格率>95%。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二十—、防爆装备用特种合金及防爆壳体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煤矿丼下、油气开釆等特种环境对防爆装备 轻量化和高安全性的需求,针对现有防爆外防护件存在重量与防 护性能难以兼顾的共性问题,开展高强韧特种合金成分设计、大 尺寸复杂结构壳体精密铸造工艺、防爆安全性能评估等研究,建 立轻质高强材料及构件制造技术体系,研制满足使用需求的防爆 装备壳体,并完成应用示范。

交付成果:开发出1-2种防爆装备用特种合金材料,建立合 金壳体制备工艺规范及检验标准,示范应用的装备取得防爆合格 证。

考核指标:

1.材料的屈服强度>450 MPa,抗拉强度> 950 MPa,断后 延伸率>15%,摩擦系数<0.5,落锤冲击功>20J;

2. 较现用钢制防爆壳体材料减重10%;

3. 通过甲烷浓度9.8%的抗爆炸压力测试和(12.5±0.5)%甲烷- 氢气[(58±1)%甲烷和(42±1)%氢气的甲烷、氢气]和空气三元混合 气体内部点燃不传爆实验测试。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二十二、核级海绵锆制备新工艺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面向核电产业快速发展对海绵锆的大批量需求, 针对生产过程锾热还原蒸馏工序中高温反应设备杂质侵入的技 术瓶颈问题,开展新型还原罐材料设计与制造、镁纯净化工艺、 锾热还原参数设计与优化等研究,建立高效、高质、低成本规模 化制备技术体系,开发满足核领域使用需求的海绵锆,并完成应 用示范。

交付成果:研制出核级海绵锆产品,建立具备高效、低成本、

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核级海绵锆示范线,并获得下游客户认证。

考核指标:

1. 产品核心杂质:Cr< 0.007 wt.%, Ni< 0.0025 wt.%, Fe < 0. 018 wt.%;

2. 新型还原罐使用寿命>6个月,单罐生产成本降低>20%;

3. 年产能力> 1000吨/年,连续稳定运行> 1000h, HZr-01 产品合格率>80%。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二十三、绿色环保高性能纺织浆料助剂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纺织行业对环保型上浆技术的迫切需求,开 展绿色高分子助剂合成、高性能绿色浆料体系构筑研究,实现浆 料高抱合力、生物可降解性与纤维表面相容性的协同提升,并完 成绿色浆料在纺织材料中的应用示范。

交付成果:开发出绿色环保高性能纺织浆料新产品,建立1 条年产1000吨工程示范线。

考核指标:

1. 上浆后的粘胶长丝纤维抱合力>40次(摩擦速度约为130 次/min);

2. 上浆后的粘胶长丝回潮率< 15%;

3. 浆料产品生物降解性能BOD5/COD&>0. 3。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能源

二十四、全固态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规模化制备与电池集成技 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下一代高安全、高比能车用动力电池的重大 需求,提高界面接触稳定性与寿命,突破高容量正极材料、低成 本固态电解质膜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研发高性能全固态电池集成 与封装技术,实现全固态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的低能耗高效率稳 定生产。

交付成果:高镍三元正极、全固态电解质的生产技术工艺包 及中试线,以及相应全固态电池软包电芯。

考核指标:

1.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正极容量>200 mAh/g,1000次循环 容量保持率>90%,研发百吨级生产技术工艺包并搭建百吨级中 试生产线,成本低于15万元/吨;

2. 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10 mS/cm,电压窗口 >4.5 V, 研发10吨级生产技术工艺包并建立吨级示范生产线,成本低于 60万元/吨;

3. 实现全固态电池软包电芯验证,能量密度不低于400

Wh/kg,循环 > 1000 次。

资助强度:5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曹德人,024-23983700。

二十五、大型风电机组智能控制器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6 MW以上大型风电机组核心控制与运维技

术需求,开展多维度状态感知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AI算法、 国产化高可靠控制器以及运维协同体系构建等研究,设计基于国 产芯片的一体化控制器,形成标准化数据接口与协同运维规范。

交付成果:开发多维度状态感知系统、AI故障预测算法套 件、国产化AI智能控制器样机并形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传感器精度〇.2%FS,环境适应-40°C-80°C, IP68防护等 级;

2. 单一故障预警准确率>95%,耦合故障定位准确率>92%, 极端工况泛化准确率>90%;

3. 控制器通过-40C-85C高低温测试、50mg/m3盐雾测试,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5万小时。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曹德人,024-23983700。

二十六、环保型合成酯绝缘油电力变压器研制

研究内容:为实现高端绿色电力装备的自主可控,研究合成 酯绝缘油变压器绝缘可靠性、温升热点控制等难题,建立合成酯 绝缘油电力变压器设计依据,获得合成酯绝缘油适配设计方案; 攻克合成酯绝缘油电力变压器全周期关键工艺技术,研制500kV 等级合成酯绝缘油高安全性样机并挂网应用。

交付成果:500kV环保型合成酯绝缘油电力变压器样机并形 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工频耐压试验、雷电冲击耐压试验、操作冲击耐压试验无


击穿、无闪络;局部放电量<70 pC;

2. 样机在额定负载下运行,顶层油温升<50 K,绕组平均温

升 < 60 K;

3. 环保性能:所用合成酯绝缘油的生物降解率(28 d)不低

于 90%。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曹德人,024-23983700。

二十七、新型园区配电系统多资源灵活调控互济关键技术研 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分布式能源规模化接入下,新型园区配电系 统规划、调控问题,开展多因素耦合作用对源荷互动行为影响机 制等研究,构建以园区为微电网单元的主-配-微(群)协同新型 配电系统调度模式,研究主配微协同运行对于网架灵活变换的需 求及典型场景,分析源荷多时间尺度波动特性约束下网架重构决 策实效性边界,实现计及网架约束与园区(间)能效提升的产业 园区集群主配微协同互动运行。

交付成果:研发运行态拓扑优化建模与快速求解技术,构建 计及电力电量双约束的分层分时段优化调度流程,开发面向园区 集群的主配微调控系统,并形成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灵活调节能力评估方法,对于园区可调主体的15分钟级、 曰级电力电量调节能力评估准确率均不低于95%;

2.运行态拓扑优化建模与快速求解技术,对于> 50个园区 的系统拓扑优化决策生成时间<5分钟(决策生成时间定义为系

统各节点电气信息及拓扑信息输入时刻至拓扑优化决策输出时 刻);

3. 面向园区集群的主配微调控系统可容纳接入点数> 5000 个(节点包括380V、10kV侧接入的储能、分布式光伏、分散式 风机、工业生产负荷、电动汽车等类型设备)响应时间<1秒

(响应时间定义为可调资源从接收到上级调节指令时刻至功率 实际调节值达到调节指令值90%时刻)

4. 形成新型园区配电系统调控相关团标草案。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曹德人,024-23983700。

交通

二十八、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关键重要部件高性能修复与 再制造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在役保障的紧迫需求, 聚焦叶片、燃烧室和机匣等典型热端部件在高温氧化/腐蚀/冲蚀 耦合工况下的失效与寿命恢复问题,系统开展高性能修复材料与 工艺体系构建、面向现场与产线的智能化修复装备与全流程数字 化平台建设,以及装机/运营取向的服役评价与准入标准研究, 突破高适应性修复材料匹配设计、修复过程质量与缺陷控制和修 复件寿命评估等关键技术,通过工程化示范,形成材料一工艺一 装备一软件一标准一示范的全链条能力。

交付成果:建成1个示范工程(航机与燃机方向)形成从 损伤识别、缺损建模、路径与工艺管理到在线监测与质量追溯的

快速修复能力;推出适配不同应用场景的智能化修复装备样机> 1套,并完成应用示范;定型高性能修复材料>4种;发布与运 行一套快速修复软硬件平台,形成典型部件工艺包>3套;同步 发布/送审标准与规范>3项。

考核指标:

1.典型热端件寿命恢复度>70% (含低周/高周疲劳与蠕变 三联评估);

2. 修复层致密度>99. 9%、最大孔隙尺寸<0. 1mm;

3. 修复后转子叶片振动疲劳强度 > 新转子叶片疲劳强度的

80%;

4. 相对新件釆购,成本降低>50%。

资助强度:5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二十九、航空用聚四氟乙烯软管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航空航天领域对多样化聚四氟乙烯软管组件 的应用需求,开展聚四氟乙烯内管成型、增强层编织、金属连接 件结构设计等研究,解决在使用过程中内管泄漏爆破、软管脱扣 等稳定性不足问题,突破聚四氟乙烯软管组件成型关键技术,设 计DN4-DN25系列规格聚四氟乙烯软管组件产品,形成全工序 生产工艺规范。

交付成果:DN4-DN25系列规格的不锈钢编织聚四氟乙烯软 管组件和芳纶编织聚四氟乙烯软管组件产品,并实现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热冲击:软管组件经-55°C快速升至+204°C,在耐压试验

以及爆破试验阶段,不应出现任何故障;

2. 脉冲:在额定高温下,软管组件脉冲试验25万次且不出 现泄漏现象;

3. 高温爆破:在180°C环境温度、3倍工作压力下,组件不 应出现任何故障;

4. 弯曲性能:在温度为-55C+204C的温度下,经40万 次弯曲循环后,组件应无泄漏或其他故障现象;

5. 真空性能:在180±5C的恒温箱中,软管组件施加规定负 压,保压4h后取出,检查应无缺陷;

6.导电性:测试电压为1000VDC时,组件应传导900gA- 10000^A的直流电。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三十、低空飞行器用多燃料微型涡喷发动机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中型无人机高速、长续航、低污染及低温可 靠飞行等任务需求,开展多燃料微型涡喷发动机整机适配技术研 究,解析氨/氢/煤油多燃料燃烧室内湍流燃烧与火焰稳定机制, 发展微型涡喷受限空间内氨裂解反应器与燃烧室的高效集成技 术与能效管理技术,突破高推重比、强燃料适应性条件下微型涡 喷发动的稳定高效清洁燃烧技术。

交付成果:交付具备氨/氢/航空煤油多燃料掺烧能力、60-80 kgf推力级的微型涡喷试验样机两台、发动机样机一台,并形成 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发动机整机推力>70 kgf,热效率>25%;

2. 发动机总质量(不含控制系统)<12kg;

3. 发动机推重比>7;

4. 釆用氨、氢、航空煤油混合燃料时,燃烧室燃烧效率>95%, NOx 排放 < 1000 ppm;

5.   釆用氨氢燃料时,发动机出口火焰温度<2000°C,燃烧室 内局部最高热释放率< 2 x 109 J/(m2.s)。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三十一、船舶用低速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柴油机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国际海事组织海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及绿色 航运需求,针对绿色高端机型研发滞后及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 开展超大型船用液化天然气双燃料低速发动机研制,突破高压燃 气供给系统开发、双燃料低速机试验系统研发、主机及轴系振动 与优化等技术,实现国内首台套950mm缸径船用超大型液化天 然气双燃料低速发动机自主研制与台架验证,突破高效低污染燃 烧、智能控制与安全防护等关键核心技术。

交付成果:1套高压燃气供给系统及1套双燃料低速机试验 系统;1台超大型船用950 mm缸径液化天然气双燃料低速发动 机工程样机,完成台架测试与船级社认证,实现装船并开展实船 验证。

考核指标:

1.   发动机满足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三级指标:NOx排放限值<

3. 4 g/kWh;

2. C〇2排放:相较于传统燃油机,C〇2减排率>24%;

3. 发动机性能指标:最大额定功率> 54000 kW(转速80rpm);

4.   安全与可靠性指标:双壁燃气管路外部环形管道持续保持 >20 kPa负压;通过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小于30次,不大于45次;

5. 液化天然气替代率达95%,整机热效率等于或超过同型号 柴油机。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现代农业

三十二、人参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和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聚焦林下山参“种质-种植-加工-产品-追溯”全 产业链,围绕人参种植规范、连作障碍破解、品质提升及高附加 值产品开发,重点开展林地连作土壤综合修复、优势保健功效挖 掘、相关药品开发等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林下山参质量控 制技术体系,创新灭菌与掩味新方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先进 工艺,提升有效成分转化效率与生物利用度,配套引进现代生产 检验设备,建设标准化中试、生产及科研基地。开发系列高附加 值食品及相关产品。

交付成果:

1. 制定林下山参绿色生态种植技术规程1-2项,创新灭菌与 掩味新方法1-2个;

2. 建立辽宁林下山参连作障碍多因素互作理论模型,研发1-2 款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产品;

3.   开发人参酵素系列保健食品和特膳食品等3-5款以及林下 山参为原料的中药配方颗粒品种1个、中药经典名方新药1个;

4申请专利5-8件。

考核指标:

1明确林下山参优势临床保健功效,精准确定其最小有效剂 量;

2建立林下山参化学指纹图谱库,确定食用级林下山参专属 标志物,成功构建专属质量标准与鉴伪技术;

3.   研发形成可降低林下山参苦味且高皂苷保留率的杀菌工 艺;

4建成功能保健食品加工生产线2条,人参相关健康品加工 综合效益提升20%以上。

资助强度:500万元。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三十三、黄渤海蛤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黄渤海蛤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收集保存、 良种培育以及育苗微藻饵料高效生产、增养殖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与示范、品质标准化评价技术构建、健康食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 等。重点培育优质、抗逆的辽宁蛤类养殖新品种(品系),突破 以菲律宾蛤仔为主的蛤类种质资源精准鉴别、苗种繁育、微藻饵 料高效生产等技术;构建海水养殖容量估算方法,合理规划蛤类 养殖容量,研究示范“陆海接力”养殖、“鱼贝”综合养殖及设 施养殖等多元化贝类养殖模式;建立蛤类原料标准与高质化加工 技术体系,开发多元化新产品及副产物高值利用。

交付成果:

1.建立辽宁省蛤类种质资源库1个,选育优质抗逆蛤仔等蛤 类新品系2-3个,建立辽宁土著蛤类苗种繁育技术2-3套;

2. 建立蛤仔养殖容量管理标准体系1-2项,制定蛤仔养殖技 术标准或规范2-3项;

3. 建立育苗微藻饵料高效生产技术1套,开发繁育设施装备、 蛤仔釆后处置设施装备2-3台(套);

4. 建立贝类鲜味、质构保持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或工艺2-3 项,制定蛤类产品标准或技术规范2-3项,开发高品质贝类即食 产品和功能产品2-3种;

5申请专利3-5件。

考核指标:

1. 建立重要蛤类育种信息管理与数据自动化分析技术1套, 育种效率提高15%;

2. 构建水产良种示范基地2-3家,示范主导新品种(品系)3 个以上;

3. 建立适合辽宁黄渤海的蛤类养殖模式2-3套,在1-2家企 业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4. 苗种繁育及釆后处置设施装备节能20%以上;

5. 目标产品主要鲜味物质保留率提升50%以上,功能成分保 持率达到60%以上,处理后产品整体感官满意度提升10%以上;

6. 改造贝类冻煮品或即食贝类产品生产线1-2条,在1-2家 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资助强度:500万元。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三十四、肉鸡全链提质增效和智慧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范

研究内容:面向肉鸡“精准饲养-品质调控-多元加工”解 析工厂化养殖模式下肉鸡关键营养素需求,依据肉鸡肌肉主要营 养组分、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建立不同饲料与鸡肉营养品质相 关性,实现肉鸡的全营养精准靶向投喂,明确饲料对鸡肉品质的 影响。在不同加工场景下,构建新鲜鸡肉理化特性与熟制肉品品 质的关联关系,建立对色、香、味、形的多维度鸡肉制品品质调 控方法。结合多元化加工方式和包装方法,研究加工过程中鸡肉、 各类辅料互作影响规律,建立鸡肉制品风味保真还原、质构靶向 调控等特征品质保持技术。构建鸡肉产品加工全过程安全溯源数 字信用平台和智能管控体系,研发鸡肉产品加工全过程智能区块 链安全监管模块。

交付成果:

1.建立工厂化养殖模式下肉鸡关键营养素与饲料关联度,确 立精准饲养条件2-3种;

2. 建立鸡肉品质调控技术2-3项,集成加工技术方案1套;

3. 开发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新型鸡肉产品3-5种;

4申请专利1-2件。

考核指标:

1. 研制出一套鸡肉制品从原料到精深加工的技术体系,构建 鸡肉全过程品质控制技术集成生产线1条以上;

2.   搭建鸡肉产品加工全过程安全数据库和安全信息溯源平 台各1个,构建鸡肉产品加工全过程保障体系;

3.   突破鸡肉加工关键技术,集成的加工技术方案与现有传统 工艺相比,实现综合效益提高8%。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三十五、东北黑土区耕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及产品

创制

研究内容:针对农业高强度利用下“土壤-水肥-作物”系统 协同调控机制不清、耕地质量提升与产能协同发展技术不足等关 键问题,基于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系统阐明土壤有机质与肥力提 升驱动机制、水肥耦合与作物产量品质提升的协同关系,研发农 业生产数字化智慧决策平台;围绕东北典型区域特点,突破半干 旱风沙区固土培肥、辽河平原厚沃耕层构建、松嫩平原全耕层增 碳培肥、长白山一辽东坡地控蚀增效、盐碱地障碍消减等关键技 术;创制土壤改良生物菌剂与作物抗逆增产微生物制剂;最终构 建适用于不同区域土壤特点的耕地保育与产能提升协同技术模 式,建立核心示范区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交付成果:

1. 完成农业生产数字化智慧决策平台搭建,登记软件著作权

1项;

2. 研发土壤增碳培肥、水肥精准调控、作物密植抗逆等关键 技术3-4项;

3. 创制土壤地力提升生物菌剂、作物抗逆丰产微生物制剂等 新产品2-3个;

4. 构建不同区域黑土保护与产能提升协同发展的技术模式

1-2 套;

5申请专利1-2件。

考核指标:

1.   在典型区域建立核心示范区2-3个;

2通过土壤增碳培肥及高效节水等技术的应用,耕层土壤有 机质含量较初始值提高5%以上;

3.   通过作物密植栽培和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的应用,较当地 常规实践提高主要作物平均产量6%以上;

4通过水肥精准调节管控及土壤质量提升等技术的应用,较 当地常规实践减少化肥投入量5%以上。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三十六、辽宁谷物健康食品智慧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辽宁特色谷物适度加工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 多谷物精准复配健康功效及风味调和、减油减盐核心智能化装备 研究与示范、谷物加工全程风险因子调控等四大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突破谷物功能因子生物智造(Y-氨基丁酸等)与副产物高 效利用、高纤维低GI健康食品开发、精准动态加工系统研制、 风险因子阻控等核心工艺。构建AI预警与绿色生物防腐技术体 系,实现全谷物综合利用、口感品质提升、加工安全防控与智慧 工厂加工的统一,创制具备健康与卓越感官一体的多谷物休闲食 品与健康主食,形成具有健康效应的推荐摄入量,为慢性病膳食 干预提供科技支撑与产品载体。

交付成果:

1. 建立1套多谷物复配与适度加工集成技术体系;

2. 突破1-2项谷物生物加工调控关键技术;

3. 完成1条减油减盐智能调控生产线的升级改造,并成功应 用于示范企业;

4. 构建1套完善的谷物加工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体系;

5申请专利4-6项。

考核指标:

1. 开发2-3类新型多谷物健康休闲食品,覆盖便携代餐、情 绪零食、社交分享等多元化场景;

2.产品膳食纤维>8%,脂肪含量<3%, GI值<55,副产物 添加量>20%,产品感官满意度达90%以上;

3. 明确智能加工的关键技术控制点,建立加工过程危害物快 速检测方法1种。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三十七、北方球宿根花卉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 范

研究内容:围绕北方地区主要球宿根花卉百合、郁金香、芍 药新品种选育、种球繁育、高效栽培和精深加工利用等。重点开 展观赏、食药用百合新品种选育、脱毒种球繁育、设施高效栽培、 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郁金香新品种选育、种球扩繁、切花高效栽 培研究;芍药价值提升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解决制约球宿根 花卉产业发展缺乏自主品种和高值化利用等关键问题。

交付成果:

1. 筛选出适宜辽宁地区栽植的球宿根花卉优系2-3个,新品

种2-4个;

2. 突破百合精准脱毒技术1项和郁金香种球标准化扩繁技术

1项;

3. 构建主要球宿根花卉标准化栽培模式2-3套,形成相关技 术标准化1-2项;

4. 创新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的高效提取、纯化技术1-2项, 开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1-2种;

5申请专利3-4件。

考核指标:

1. 百合组培球污染率降低至1.0%以下,小鳞茎繁殖系数平均 在2.5以上,小鳞茎下地移栽成活率达到98%以上,种球优质品 率达到95%;

2. 构建百合设施栽培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百合切花产量提升 30%以上,优质花比例提升至95%以上,设施能源与水肥资源综 合利用效率提高20%;

3.优化形成基于生物防控的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在试验示 范区显著降低农药使用量40%以上,病虫害发生率下降25%以上;

4. 百合活性成分创新提取技术与现有传统工艺相比,实现提 取率提高10%以上。

资助强度:300万。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资源环境

三十八、石化行业二氧化碳综合应用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 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面向石化行业二氧化碳综合应用扩规模、提效益 等绿色低碳需求,提出不同类型油藏驱油埋存提高釆收率技术路 线;研究废弃或低效气藏盖层的岩性、厚度、连续性及力学性质, 评估断层在CO2-水-岩石化学作用下的长期稳定性,以及注入压 力对断层活化的影响;量化目标储层的有效孔隙空间和理论封存 容量;复杂气藏二氧化碳驱气与埋存机理及效果评价研究;开展 二氧化碳控窜、防腐、多介质复合精细注入等配套工艺研究;开 发适用于返排气、烟道气等气源的低能耗常温脱碳工艺;大规模 二氧化碳超临界输送及密相泵注入工艺技术;研制二氧化碳驱油、 返排利用常温再生零碳循环装置;建成二氧化碳规模化综合利用 工业示范场区。

交付成果:

1. 形成稠油油藏驱油埋存提高釆收率方案设计报告,建立二 氧化碳驱气与埋存效果综合评价模型1套;

2.开发二氧化碳驱油/返排利用常温再生零碳循环装置,建成 二氧化碳规模化综合利用工业示范场区。

考核指标:

1.混相驱稀油油藏提高釆收率15%以上,稠油油藏釆收率提 高5%以上;

2. 精细分注管柱耐温350°C,实现多介质三层及以上精细注 入;

3. 碳埋存目标库容量评估精度和二氧化碳气驱釆收率预测 误差<± 20%;

4. 烟道气二氧化碳捕集能耗充分考虑佘热利用和新型反应 器,达到低于1.4 GJ/t二氧化碳的水平;

5. 二氧化碳驱油/返排利用常温再生零碳循环装置年处理量

> 10000000 m3,二氧化碳捕集率> 92%;

6二氧化碳注入量>350 kt/a,应用区块年增油150 kt以上。

资助强度:1000万元。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袁贞伟,024-23983676。

三十九、高端镁基功能新材料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聚焦辽宁菱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针对高温窑炉、航空航天和化工催化等领域对轻质、隔热、耐烧 蚀纤维材料的需求,突破高性能氧化镁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开发 氧化镁纤维连续化纺丝工艺及装备,探索氧化镁纤维制备耐火、 隔热和过滤等功能制品性能;针对能源电力行业对高端氢氧化镁 阻燃剂的需求,开展利用工业佘热低成本、规模化气相制备超细 氢氧化镁粉体的关键技术研究,攻克“合成氢氧化镁-有机化”

一体化技术工艺,形成绿色智能的超细氢氧化镁粉体成套制备技 术及装备。

交付成果:

1. 提交高性能氧化镁纤维制备技术方案,建设年吨级规模以 上氧化镁纤维产品生产工艺及装置,形成氧化镁纤维相关国家、 行业或团体技术标准(草案)1项;

2. 建成年千吨级氢氧化镁超细粉体绿色制备示范线,开发集 成化智能控制与在线监测平台1套,实现全流程协同优化。

考核指标:

1. 形成适用于MgO含量80-98 wt.%原料的高性能氧化镁纤 维制备及性能调控技术,纤维单丝直径0.5-20jum,密度0.1~3.0 g/cm3,长期使用温度> 1800 °C,熔点>2500 °C,室温拉伸强度 > 1.0 GPa;形成基于氧化镁纤维的高温装备隔热材料制备方法, 隔热材料导热系数<0.1 W/(m.K)。

2. 氢氧化镁白度 92±2, d50<3gm, d90<6.9jum,吸油值 30~ 40 mL/100g,水分<0.8%,纯度>95%,符合高端阻燃剂要求;单 位产品能耗降低>15%

资助强度:300万元。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袁贞伟,024-23983676

安全生产

四十、基于矿山安全的“智慧开采+窄巷道辅助运输”关键 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

研究内容:以矿山安全为主线,面向特殊矿脉开釆、丼下窄 巷道辅助运输、露天矿爆炸预警评估等重大创新需求,开展金属 矿急倾斜窄薄矿脉中深孔全段高一次性安全高效开釆技术研究, 研发一套含釆场稳定性动态控制、精准布孔与爆破、特殊充填工 艺、地压活动监测等安全高效开釆关键技术与遥控作业配套设备, 实现人员不进入釆空区即可完成一次性穿孔与爆破落矿;面向丼 下窄巷道高危、防爆等复杂工况需求,开展矿丼辅助运输关键技 术与装备研究,构建具备自主行驶、环境感知、远程监控和数据 互联等能力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解决主运输通道转载运输至作业 面终点的“最后一公里运输”难点;打破传统露天矿爆破参数设计壁垒,开展动-静散体加载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研发露天矿 爆破智能设计与安全监管系统,为矿山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交付成果:

1. 急倾斜窄薄矿脉开釆全段高回釆期间釆场稳定性的动态 控制方案、中深孔精准布孔与爆破技术、一次性嗣后全尾砂胶结 充填工艺,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项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 以上;

2. 急倾斜窄薄矿脉开釆机械化遥控作业配套设备1套;

3. 适配各类矿丼下窄巷道辅助运输设备暨紧凑型高载重无 人电动车辆3台,编制国/行标准1项或省部级工法1项;

4. 辅助运输设备与地面端一体化监控与控制系统1套;

5. 丼下巷道场景的仿真模型及装备动态仿真平台1套;

6. 露天矿山爆破智能设计与安全监管系统1套,编制国/行标 准1项或省部级工法1项。

考核指标:

1. 急倾斜窄薄矿脉开釆万吨釆掘比<200m/wt,损失率<7%, 贫化率<35%,出矿台效> 100/d,可实现一次性爆破釆场高度> 40m,矿体厚度2m左右,胶结充填体强度>1.5MPa,实现窄空 间小型遥控成套装备应用示范;

2. 矿丼辅助运输设备车身尺寸不超过3.0x1.5x1.0m,最大载 重可达3t,实现无人自主运行、精确轨迹跟踪、自动规避碰撞风 险等,自主判断准确率>97%,—体化监控与控制系统,设备端 延时<1秒,远程数据及视频延时<5秒,固定路线自动驾驶的控 制算法准确率大于90%,动态仿真平台仿真准确率大于95%;

3. 露天矿山爆破智能设计与安全监管系统,爆堆块体修正函数的理论准确度> 90%,在图像识别及其他因素影响下准确率> 85%,在考虑高程条件因素的计权振级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 90%,露天矿山爆破设计效率提高>50%,露天矿山爆破效率提 高>30%,单位炸药消耗量降低>5%。

资助强度:500万元。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