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科研资金来袭!2026年首批科技计划及奖补项目等你挑战!
发布机构:(略)
发布日期: 附件:0个
重点摘要
关键词
2026年度区域发展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遴选、推荐的项目集成省市科技资源,产学研紧密结合,突出市场和企业需求导向,围绕围绕福建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专项规划》,大力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开展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支撑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
(一)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县域重点产业创新链调研报告》中各县(市区)梳理的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针对电子信息和数字、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开展县域重点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
(二)农业农村领域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科技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推进科技与食物、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技术自主可控力与竞争力;开展特色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收集、保护、鉴定、评价种质资源,培育多种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推进精深加工及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研制丘陵山地适用的智能小型农林机械装备,开展智慧农场技术攻关;加强外来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建立有效防控外来生物的技术体系。开展智慧渔业、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开发。
(三)社会发展领域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针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开展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
(四)支持福州新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协同创新发展。支持福州新区企业牵头平潭综合实验区企事业单位合作申报协同创新专项。重点支持福州新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立足两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地域特点,充分发挥“多区叠加”政策优势,推动新区和实验区一体化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支持领域
(一)工业(申报代码:2026H4101)
1.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
(1)集成电路
芯粒、异质集成、三维集成电路堆叠与互联、系统级/晶圆级先进封装技术,刻蚀、光刻、测试等先进工艺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材料研发,先进存储器、HBM等高端芯片技术,宽禁带半导体晶体生长与外延层制备技术,大尺寸硅基外延片量产技术,碳化硅MOSFET模块封装技术,车规级宽禁带器件可靠性工艺技术,MEMS传感器、柔性屏驱动、北斗卫星应用等特色芯片设计研发,低功耗高性能集成电路开发及高端集成电路核心研发,微组装、系统级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PCB工具软件国产化研发。高纯度、高性能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二维半导体、二维量子材料等低维材料的研发。
(2)新型显示
新型背光、柔性面板、微显示、激光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新型OLED玻璃基板、光刻胶、低温多晶硅氧化物等关键材料研发,超高刷新率、超高迁移率和屏下摄像头、无偏光片、叠层等新技术、新工艺,电容触摸屏与中大型异形屏智能化生产技术。Mini LED、Micro LED等微纳发光显示技术,量子点显示、印刷OLED等先进材料基显示技术,车载显示等场景化显示技术,全息显示、3D显示等前瞻性显示技术。
(3)光电信息
光通信、光芯片、光传导、光纤激光器、特种光纤设计等高端光电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含背光/显示模组封装、Mini/Micro LED显示器件封装、材料及系统集成技术,半导体照明与特种照明材料、器件及系统研发,光电晶体材料、光电功能材料与量子光学器件研发,纳米级超精密加工、高精度光学加工等高精度光学制造与智能装备技术,LED外延材料研发、芯片制造和应用技术,激光材料、光学功能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基础光电子材料研发。
(4)人工智能
多视角目标跟踪与行为分析等机器视觉技术、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机协调、自主智能等机器人关键技术,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技术,低功耗高可靠传感器、终端模块化集成设计等物联网终端核心技术,工业智能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技术,多模态传感融合、边缘计算与智能分析等多模态人工智能与边缘智能技术,大数据存储分析、零信任架构等数据智能与安全可信技术,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工业互联与智能通信技术,AI视觉质检、多源融合定位等智能感知与融合应用技术研发。
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1)关键零部件
围绕高端装备,研发基于稀土磁性材料、高温超导材料、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玻璃纤维、有机硅、复合材料的基础零部件;轻量化、数字孪生等设计方法;增减材、特种能场等制造工艺;新能源电机及驱动器、工业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以及高性能齿轮、轴承、液压、气动、密封件、变速箱、反应釜配件等核心基础件;高速精密传动装置、智能控制器、重载精密轴承、新型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电动马达、充电设备、特种导线、电力/输配/环保电缆、通信光缆等配件。
(2)装备与系统
围绕智能机器人、高速、高精、复合加工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设备、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电动船舶、低空运载装备、智能建造装备、智能家具家居、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绿色冶金设备、节能环保装备、纺织机械设备、石油化工装备、智能化检测装备、智能焊接装备、石材切割装备等,开展装备的设计、制造与运维技术研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家具家居产业的应用,包括装备创新设计与性能优化,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运维技术,智能制造领域行业专用AI质检系统研发、AGV智能运输调度系统研发。特种玻璃生产、加工和测试技术。OLED蒸镀设备、激光退火设备、测试仪器的研发。超精密加工、微纳加工,高性能数控系统智能化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仿真与优化技术、智能传感器和仪器仪表、执行制造系统(MES)、增材制造/再制造装备;铸、锻,切割、焊、热处理、表面处理及特种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
(3)海洋工程装备
深海油气等海底能源开采技术装备以及深水钻井平台、自升自航式修井平台、大型临港工程装备;无人潜航器、深水机器人、大型装备部件智能化现场机械制造数控装备;海洋平台用高强钢高效自动化焊接与切割技术及装备、海洋工程结构及船舶腐蚀防护与修复以及海洋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核心技术。海洋通信设备,卫星高清视频传输设备,海洋信息观测系统,以及光电融合海域安防系统;海上风电相关技术;海工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技术。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智能运维技术,甲醇制氢、氨氢能源、甲醇燃料电池等能源动力技术在海上装备上的应用。适配深水区的大兆瓦风机导管架基础结构优化设计,海上升压站。深远海风电装备与漂浮式光伏技术及施工。新能源装载机等高端智能装备。
3.石油化工产业
(1)绿色化工产品
低污染、无污染的化学合成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涂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无毒无害的化工原料、生物质产品等。绿色高效催化剂和溶剂的研发。废旧纺织品等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生物基塑料、再生塑料材料的研发。
(2)新材料产品
高端聚烯烃材料、聚氨酯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有机氟硅材料、特种橡胶材料,功能膜材料等材料的研发。耐腐蚀、耐高温、抗辐射等功能性材料的研发。可降解塑料、保温隔热材料等材料的研发。
(3)智能制造技术
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化装备在本领域的应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生产监控和预测系统。
4.现代纺织服装产业
(1)纺织材料创新
抗菌、防水透湿、保暖等功能性材料,以及智能温控、健康监测等智能纺织品;阻燃、抗菌、防污、透湿透气、耐腐蚀、可再生鞋服面料/皮革以及轻质、高弹、高强运动鞋底材料;生物基纤维、功能性纤维、可降解材料、再生纤维材料的研发;具有传感、变色、调温、自修复等功能的智能鞋材;超临界发泡材料的研发;生物基、功能性合成革的研发;超细旦纤维、截面异形纤维、芳烃纤维、高导湿涤纶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关键技术。智能穿戴设备、个性化运动服务等满足不同人群运动需求的新技术,健康体育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技术。
(2)生产技术
3D设计与打印技术,纺织机械、制鞋设备智能化与数字化,印染新技术,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绿色织造染整、环保染料助剂和节能减排技术等。
5.旅游产业
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分析与应用等文旅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技术,多模态感知网络部署、智能监测平台构建等建筑预防性保护与智能监测技术,动作精准捕捉与重建等虚实融合交互技术,沉浸式场景构建、智能导览系统开发等沉浸式文旅体验与智慧导览技术。
6.文化产业
工艺美术数字化设计、工艺参数智能优化技术,传统工艺类智能设计平台、绿色智能装备研发,智能展陈终端、虚实融合展示智能展示与交互技术。
7.冶金产业
(1)精深加工工艺
聚焦高新技术领域的终端产品需求,重点发展矿物冶炼、材料加工新技术,先进粉末冶金技术、先进凝固技术、先进变形加工与绿色短流程制备技术。高性能、高强韧、高耐热性、高耐腐蚀性、轻量化、可资源化等金属材料的研发。金属纳米纤维、钨基合金、铝合金、不锈钢等材料的研发。
(2)产业数字化改造
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加快冶金产业全链条数字技术改造,推进产业绿色化、无人工厂、数字化智能车间、黑灯工厂建设。
(3)资源低碳利用
加强低品位难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固废回收资源利用、污水处理等技术攻关,重点发展硫磷化工、硫氟化工、建材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智能化开采、绿色选矿、尾矿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发新型节能窑炉和生产工艺、石英尾矿的高效利用技术。高效、节能的减排技术,如工业窑炉节能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焦炉煤气直接深冷提取LNG和绿色甲醇技术。在石灰石煅烧过程、焦炉生产中烟气的二氧化碳提取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炼钢中钢渣综合利用技术。高炉生产中煤气布袋除尘灰、生产提取氧化锌材料。高效沸石转轮吸附浓缩技术。高强耐磨环保型丁基再生橡胶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8.建材产业
高性能陶瓷、泥料、瓷土、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发;石材高效利用技术;红木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等研究,对红木材料的改性处理等技术手段。
高效线锯技术,水暖厨卫抗菌技术,新型高分子材料替代陶瓷技术,新型环保表面技术,环保经济卫生陶瓷、五金材料。生态环保、相变储能等功能性建筑材料的研发,混凝土预制构件、复合墙板、电缆等新产品,装配式护栏、一体化保温防水材料,功能性智能材料的研发。
智能设计软件、智能制造装备及技术在石雕、陶瓷、红木等行业的研究及应用。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和设备。
9.新材料产业
(1)含氟新材料
高性能含氟聚合物的研发。含氟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含氟电子化学品提纯、氟化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2)石墨和石墨烯材料
高性能、低成本的石墨材料。微晶石墨应用于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包括负极材料、导电材料等)的产业化关键技术;高端冶炼炉石墨电极材料、石墨坩埚。功能性新型碳材料;氟化石墨等氟硅新材料;石墨烯在新型纤维、家居装饰等领域的应用。
(3)新能源电池材料
高镍三元正极、硅碳负极等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纤维素基等隔膜材料的研发。高性能产氢催化剂及器件、固态电池新型电解质及界面、氢燃料电池应用技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材料再生回收利用等绿色技术。镍氢电池双极结构设计、电极制造工艺优化、电池组装和化成工艺优化。
(4)稀土材料
稀土氧化物粉体的新型制备方法;改进提纯工艺、萃取分离技术;不同掺杂元素对稀土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高端靶材制备技术;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稀土高温结构材料。
(5)生产技术
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污染物治理技术、矿石资源高效利用、智能仓储和智慧物流等技术。
(6 )其他材料
高端珠光材料制备技术,色母粒、塑胶染料等精细化学品的研发。功能性纸制品的研发,新型香料提取技术的研发。特种玻璃及镀膜材料。竹基复合材料及深加工工艺。高纯二氧化硅,高端硅油的制备。
10.新能源产业
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高储量电池材料;电池材料本征特性、运行机理和多尺度仿真分析优化技术;动力电池安全设计和快速散热热管理系统开发;新型电池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长时储能技术;储能单体层隔热材料、储能模组安全预警、系统层热蔓延抑制设计和系统层自动灭火等关键技术;新型储能产品高安全、高可靠、高自动化、多工艺兼容生产制造关键技术;电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及平台开发;高效电池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产业化;智能化、高稳定性动力锂电池模组及PACK快速检测产线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储能系统模块化、高效均衡及PCS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主动安全防护及智能超级快充充电桩关键技术;高效、稳定的绿色能源技术。钙钛矿新材料的研发。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氢—电动力系统及整车系统集成工程化开发、氢—电—结构耦合安全管理及可靠性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水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及测试。海底电缆的动态电缆、超大长度无接头制造、登陆段容量等技术,漂浮式海上风电关键技术,海上风电重型装备焊接自动化与控制技术。海上风电防腐、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渔光互补的协同优化技术。深远海风电柔性直流输变电技术、智能微电网和虚拟电厂技术,“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和试点项目。绿氢制备、氢能储运技术。核电运维智能化、核电乏燃料处理、电力碳足迹追踪等技术。钙钛矿光伏电池技术。
(二)农业(申报代码:2026N3101)
1.种业创新技术。以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和食用菌等为重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工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优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和菌物新品种。加大省外、国(境)外引进生物物种资源筛查、甄别检验和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大对野生种质资源的发掘、收集、评价和利用,建设一批动植物和菌物种质资源库,创制高价值的育种新材料、新品系、新品种。
2.农作物高产增效种植技术。开展农作物资源高效利用生理生态机制、抗逆栽培和丰产技术、配套设施与智能机械设备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专用配方肥、缓控释肥、土壤改良剂、肥药协同及肥药增效功能制剂研发。
3.畜禽安全高效养殖技术。开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产业等技术研发。
4.现代海洋渔业技术。开展种质资源研发、新品种选育、陆基设施化、深远海渔业设施装备、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水产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捕捞与新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
5.林业资源培育利用技术。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竹林、林下经济等资源的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6.监测预警技术、暴发成灾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重大疫病鉴别诊断技术研究,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仪器、安全高效疫苗、抗病生物制品和安全高效药物。
7.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快高效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和装备研发与应用;开展物流过程中产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测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技术;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营养健康高新技术。
8.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以我省特色生物资源为材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功能食品和药用原材料,研发生物农(兽)药、生物肥(饲)料及添加剂、疫苗及佐剂、新型安全高效除草剂、生物调节剂等农业生物制品,开发生物炭、新型农用膜材料等生物材料以及生物质能源。
9.农业生态安全及产品质量技术。聚焦农产品水土环境、源头生产、过程控制、监管支撑,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急等农产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农业生态功能评价与绿色生产技术、种养一体化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综合防治与修复,开展农业碳中和、碳达峰技术研究,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开展外来物种及重大有害生物入侵防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推广应用。
10.智慧农业及现代装备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林业、渔业上的应用,持续完善特色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强化智慧农业、设施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突破一批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装备。
(三)社会发展(申报代码:2026Y3101)
1.人口健康领域
(1)重大疾病防治领域
重大疾病防治、优生优育、健康养老、精准医学与个性化医疗技术应用、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和数字医疗、医工交叉等技术研究。
(2)生物医药领域
合成生物学、细胞和基因治疗、核酸药物、脑机接口、AI+医药等前沿领域早期研究以及创新药(含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临床前研究;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创新药发现、药物设计、临床试验等研究领域应用研究;中药材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机制研究,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等技术研究。开展高端医疗器械、高性能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新型医用材料及关键制药装备、康复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体外诊断试剂及设备;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生育力保护等海洋创新药物研发等技术研究。
2.资源与环境领域
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攻关;开展土地资源节约低碳利用模式研究及其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零碳园区建设;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防治(含环境智能监测及污染源分析等)、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河口水质治理与微生物废水处理技术、污泥与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新技术、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综合整治等技术研究。
3.公共安全技术领域
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社会安全治理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安福建建设相关研究,重点支持矿山安全等各行业领域生产安全风险智能防控、关键桥梁及标志性建筑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灾害风险防治、气象等多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食品安全全链条智能化快速检测与风险评估、核生化处置等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研究、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研究与应用、海上安全应急保障技术和装备研发、森林火灾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
2026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和项目分类
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要求,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关键领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力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壮大。
2026年度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分为技术创新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两类,均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资助方式。企业不能同时申报两类项目。
二、重点支持领域
(一)技术创新项目
技术创新项目参照工业领域区域发展项目指南重点支持领域方向(详见附件1)。
(二)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
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根据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安排,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
2026年度星火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科技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立足我省资源禀赋与农业产业基础,持续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示范推广,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特色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推动我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支持领域
(一)种业。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重要农林作物、畜禽、渔业等农产品种质资源保护、种源创制,优质、高效、多抗新品种新品系开发,规模化制繁(繁育)技术、畜禽数智育种技术示范推广。
(二)种植业。农林作物智慧化、绿色化、高效化生产技术,栽培模式创新与提质增效技术,农业循环复合生产技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土壤健康与地力提升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三)养殖业。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高效生产,畜禽营养精准供给与减排技术,新型饲料饲草资源开发,饲料高效
利用,疫病防控监测技术,兽(鱼)药、新疫苗产品开发,尾水治理与综合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海洋牧场、远洋渔业等装备、智能信息运用技术。
(四)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高值化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农产品产后减损降耗技术、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运关键技术、食品加工装备开发、农作物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技术,林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及产品开发。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创新技术。食品生物制造技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药物等农业生物制品开发,生物质能源开发,新型农用膜材料等生物材料开发。
(五)农业机械装备。设施农业设备及零部件开发,大田作业新装备、新农机的开发,丘陵山区适用机械、设施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装备及林下作物专用机械创制及应用,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研究及应用,设施化工厂化农业装备关键技术应用,畜禽养殖技术与装备创制及应用,健康养殖高效环保型设施装备开发。
(六)数智农业。农业传感器与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农业信息智能获取系统开发及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智能信息处理开发及应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产业链可追溯技术开发与应用,农业大数据技术研发示范。
2026年度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申报指南
本批次项目采用以奖代补的补助方式,对2025-2026年团队(法人)科技特派员聚焦乡村振兴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围绕农业特色产业或乡村振兴相关产业链,开展创业服务、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并取得成效的项目给予支持,每个项目申请经费一般不超过50万元,成效特别显著的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可申请不超过100万元的资助经费。
2026年度对外合作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实施科技强省战略,扎实推进21世纪海丝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推动闽台科技创新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引进国(境)外重大关键技术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以及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的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一)围绕闽台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引进台湾地区先进技术,开展闽台优势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台资企业依靠科技加快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台商投资区相关涉台园区产业技术升级的合作项目。
(二)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欧美国家、南太平洋岛国等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三)落实京闽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北京市开展的科技合作项目。
(四)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的科技合作项目。
(五)落实东西部科技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任务,与宁夏固原市、新疆昌吉州、西藏昌都市等对口支援地区开展的科技合作项目。
(六)落实科技招商工作任务,开展的招引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合作项目。
二、重点支持领域
2026年对外合作项目按照项目产业领域、产业化水平以及投入和申请资助经费规模分为一般项目、产业化合作项目、对口支援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四类。
(一)一般项目围绕我省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对外科技合作,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和女性科技人才牵头承担。
(二)产业化合作项目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围绕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重点支持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脑机接口、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高新、绿色环保、现代特色农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及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合作研究,或支持企业“走出去”科技合作项目。
(三)对口支援科技合作项目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东西部科技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有关决策部署,根据“对口支援地区所需,福建所能”,推动福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对口支援地区落地转化,开展当地特色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等科技合作。
(四)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围绕我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突出重点合作国别,加快我省国际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建设,着力高水平科技联合攻关、高水准科技人才培育、高层次国际科技交流,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高位嫁接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人员国际交流和合作示范。
2026年度引导性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一)工业科技
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任务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针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二)农业科技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科技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推进科技与食物、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技术自主可控力与竞争力;开展特色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收集、保护、鉴定、评价种质资源,培育多种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推进精深加工及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研制丘陵山地适用的智能小型农林机械装备,开展智慧农场技术攻关;加强外来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建立有效防控外来生物的技术体系;开展智慧渔业、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开发。
(三)社会发展科技
围绕发展民生科技,加强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重点支持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技术研究。
二、重点支持领域
(一)工业科技领域(申报代码:2026H0101)
1.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强量子点LED显示、3D显示、Mini/Micro LED、激光照明等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研发;开发基于TFT材料的新型印刷显示和6代柔性AMOLED等新技术、新产品;加强射频芯片、光通信芯片、存算一体化芯片及AI芯片等设计研发;支持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相关薄膜沉积、光刻、蚀刻、封装、测试工艺与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软件、执行制造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生产计划与排程(APS)软件、智慧物流管控平台(LCS)和物联网软件等重点软件技术开发应用;支持量子通信计算、单光子探测技术、量子保密通信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集中式与分布式大规模天线阵列、新一代海上与水下通信和高速光传输等设备以及大容量组网调度光传输设备、新型智能终端等关键技术产品;支持高分辨、高灵敏光学成像与检测技术的新光源、新成像方法及检测方法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2.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
加强在高级机器学习模型、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类脑认知与智能计算理论等前沿基础研究突破;突破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群体智能和自主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边缘计算、具身智能、AI智能体、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研发;支持面向交通运输、低空技术等垂直领域行业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新型超高频无线传输及低功耗物联网等新型互联技术研发;推进新型网络架构、射频器件、光模块等5G通信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网络操作系统、嵌入式智能装备和多模态智慧终端等技术研发;研发区块链底层技术、密码与共识算法硬件和安全运监管等关键技术;开展大数据治理和融合、高效大数据采集处理、巨量大数据存储和传输及通信网络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高性能隐私保护计算、数据标准化封装、数据跨主体可信溯源技术研发;支持数据自动化治理、多模态数据语义对齐、复杂场景仿真数据合成技术研发;支持基于大模型的自动化标注、面向思维链数据的智能标注以及4D 标注技术研发;开展算法框架、海量数据管理、并行可视化及云超算等领域技术研发;AI芯片与硬件架构、AI系统与软件平台、AI集群高速互联技术和AI系统管理调度技术。
3.新材料
新型照明、显示和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制备技术,新型固体激光与闪烁晶体材料与器件,信息感知、传输与处理材料关键技术;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增强增韧复合材料,石墨烯、金属及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耐高温耐蚀合金、高性能金属橡胶、高性能钢铁、高强轻型合金、高品质铝合金、高性能铜及铜合金、硬质合金材料和功能涂层;特种功能薄膜材料、密封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非晶纳米晶合金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透明材料、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无机固态电解质、高性能光电催化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荧光温度探测材料、智能节能和可修复材料;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材料;碳纤维、植物纤维、合成聚合物纤维、金属纤维等高性能纤维;金属、陶瓷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生物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端聚烯烃、特种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与塑料合金、高性能合成树脂、绿色高性能精细化学品、新型阻燃改性材料、高性能石墨烯重防腐涂料、聚合物特种分离膜技术与材料等高分子复合材料;高阶非线性光学功能材料;高性能低成本贵金属富集材料;先进建筑材料;面向地外、深海、极地建造的新材料;先进轻纺材料;高效纳米催化材料;新型纳米孔导电材料;高性能海洋工程材料和生物材料;高品质玻璃板材、特种陶瓷材料;石墨烯改性功能材料;高效气体吸附分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高性能高分子膜材料;高性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关键材料及工程化技术;电池梯级利用与绿色回收技术;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先进锂离子电池、无机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动力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新型双离子电池等关键材料制备及应用;氢能电池储能技术、功能电解液制备技术、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用碳纸制备关键技术;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环保型胶黏剂材料;柔性电子智能建造材料,柔性电子文物保护新材料。
4.先进制造技术
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智能控制器、高性能齿轮、高速精密传动装置、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气动/密封件、抗疲劳装备、高性能精密模具、大型铸锻件、高效节能元件、低空飞行器等;智能机器人及其集成应用系统;数控系统智能化技术;高速、高精、复合加工数控机床;智能生产单元;智能制造车间、搅拌摩擦焊等新型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航空装备;汽车轻量化高强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新能源装备;交通基础设施先进检测技术与装备;智能表征与高效分选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传感器和仪器仪表;增材制造新技术、增材制造/再制造装备;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及特种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面向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的先进光源、加工技术、系统集成与应用研发。
5.新能源与节能
柔性薄膜、异质结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兆瓦级大型机组等风电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核安全与先进核能应用技术,乏燃料安全处理与储存技术;生物质燃烧发电、热电联产技术及清洁转化新技术研发;大功率海洋潮流能发电及并网关键技术;防波堤波浪能发电相关技术;氢能高效制备与利用及安全存运技术;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新型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无机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制造应用等关键技术。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高性能铅碳电池技术及其核心材料;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自动化控制;低温余热及高温固体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技术;量子计算的能耗优化技术的研发;支持绿色低碳、智能节能环保技术、工艺与装备研发;非晶变压器;智慧能源管理与智能优化节能技术;高效电动机等工业节能设备;多能互补的储能装置与韧性新型电力系统集成技术;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运营公路智能养护技术、智能建造、建筑节能技术。高效、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电催化能源转换(如 ORR、CO2RR)催化电极、膜电极及装置关键技术。
6.海洋工程装备
深海油气等海底能源开采技术装备以及深水钻井平台、自升自航式修井平台、大型临港工程装备;无人潜航器、深水机器人、大型装备部件智能化现场机械制造数控装备;海洋平台用高强钢高效自动化焊接与切割技术及装备、海洋工程结构及船舶腐蚀防护与修复以及海洋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核心技术;电动船舶。海洋通信设备,卫星高清视频传输设备,海洋信息观测系统,以及光电融合海域安防系统;海上风电相关技术;海上交通应急装备;海工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技术;海洋工程与生态协同技术。
7.科技文化和现代服务业技术
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培训与就业、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业。加强数字化采集与管理、人机交互、多网络分发、文物修复保护等文化生产传播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聚焦文化艺术展演、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等重点方向,突破网络数据高流量和内容数据海量一体化处理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北斗卫星导航测量、物联网测量、光电转换测量、新材料测量、医学诊疗设备测量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二)农业科技领域(申报代码:2026N0101)
1.种业创新技术。以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和食用菌等为重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工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优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和菌物新品种。加大省外、国(境)外引进生物物种资源筛查、甄别检验和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大对野生种质资源的发掘、收集、评价和利用,建设一批动植物和菌物种质资源库,创制高价值的育种新材料、新品系、新品种。
2.农作物高产增效种植技术。开展农作物资源高效利用生理生态机制、抗逆栽培和丰产技术、配套设施与智能机械设备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专用配方肥、缓控释肥、土壤改良剂、肥药协同及肥药增效功能制剂研发。
3.畜禽安全高效养殖技术。开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产业等技术研发。
4.现代海洋渔业技术。开展种质资源研发、新品种选育、陆基设施化、深远海渔业设施装备、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水产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捕捞与新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
5.林业资源培育利用技术。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竹林、林下经济等资源的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6.监测预警技术、暴发成灾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重大疫病鉴别诊断技术研究,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仪器、安全高效疫苗、抗病生物制品和安全高效药物。
7.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快高效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和装备研发与应用;开展物流过程中产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测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技术;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营养健康高新技术。
8.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以我省特色生物资源为材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功能食品和药用原材料,研发生物农(兽)药、生物肥(饲)料及添加剂、疫苗及佐剂、新型安全高效除草剂、生物调节剂等农业生物制品,开发生物炭、新型农用膜材料等生物材料以及生物质能源。
9.农业生态安全及产品质量技术。聚焦农产品水土环境、源头生产、过程控制、监管支撑,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急等农产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农业生态功能评价与绿色生产技术、种养一体化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综合防治与修复,开展农业碳中和、碳达峰技术研究,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开展外来物种及重大有害生物入侵防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推广应用。
10.智慧农业及现代装备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林业、渔业上的应用,持续完善特色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强化智慧农业、设施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突破一批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装备。
(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申报代码:2026Y0101)
1.人口健康领域
(1)疾病诊疗技术领域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和新发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孤独症、抑郁症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含孤独症)等重大慢病防治,职业病、地方病,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妇科、产科、儿科、消化、口腔、眼耳鼻喉、骨科及康复等中西医诊疗技术研究。
(2)生物医药领域
合成生物学、细胞和基因治疗、核酸药物、脑机接口、AI+医药等前沿领域早期研究;创新药(含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临床前研究;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研究;药物新剂型、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中药材炮制关键技术研究;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创新药发现、药物设计、临床试验、药品安全等研究领域应用研究;高端医疗器械、高性能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新型医用材料及关键制药装备、康复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体外诊断试剂及设备研发;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生育力保护等海洋创新药物研发。
2.实验动物研究领域
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保存和利用研究;实验动物病原体的检测新方法和质量控制研究;我省常见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开发;实验动物比较医学研究;动物实验设施的动态影响因素控制手段等进行研究。
3. 资源与环境领域
(1)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矿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技术,危险废物焚烧处置检验检测技术;重金属减排与污染防治技术;“无废城市”建设技术、生活、餐厨垃圾分类堆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塑料污染、快递包装、园林绿化废弃物的绿色低碳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社区垃圾源头智能分类与清洁收集技术及装备;城市空间生态修复固碳增汇集成技术、CO2捕集及高值化利用技术;水资源环境保护利用、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技术、核与辐射环境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污染溯源、防控及治理等技术研发;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零碳园区建设等。
(2)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水、大气、土壤、噪声污染防治技术;重点流域、小流域和重要库区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新污染物检测、筛查和治理技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及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技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技术与碳汇协同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污染源智能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中的关键技术,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在大气、水体等特殊环境中的应用技术;高盐废水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关键技术;臭氧、挥发性有机物(VOCs)、移动源气体排放、室内空气等污染源解析、防控及治理技术及装备研发;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发等。
(3)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流域入海口污染物监测、溯源及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河口及海湾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海漂垃圾综合治理技术及装备;海洋赤潮监测、预警与治理技术及装备;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等。
4.公共安全领域
(1)食品安全技术
围绕省政府关于“餐桌污染”治理等工作部署,开展食品安全全链条监控相关的检测(智能化现场快速检测、高通量检测、非靶向筛查等)、风险评估与溯源、预警、控制等关键技术或装备研发;开展海域水产品、地方特色食品等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及装备研发。
(2)社会安全技术
社会治理领域智能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围绕“智慧公安”建设,重点支持开展人脸画像自动构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智能防伪技术研发与应用、网络管控、禁毒、反恐、口岸检验检疫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安福建建设的新技术研究;支持开展消防救援、生产安全、核生化处置等应急产业技术及相关智能化设备研发。
(3)防灾减灾技术
气象、海洋、地震、火灾、地质灾害等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研发;桥梁、建筑抗震(文化遗产加固保护)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技术及相关装备研发。
(4)燃气安全技术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燃气管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开展城镇燃气安全检测技术、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聚乙烯燃气管道防生物侵蚀涂层材料研究;聚乙烯燃气管道对接接头无损检测技术及相关装备研发;开展城镇燃气管道泄漏、占压、第三方破坏等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评估、防控技术与装备研发。
2026年度支持设区市农科院所建设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科技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推进科技与食物、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技术自主可控力与竞争力;开展特色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收集、保护、鉴定、评价种质资源,培育多种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推进精深加工及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研制丘陵山地适用的智能小型农林机械装备,开展智慧农场技术攻关;加强外来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建立有效防控外来生物的技术体系;开展智慧渔业、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开发。
二、重点支持领域(申报代码:2026N0201)
(一)种业创新技术。以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和食用菌等为重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工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优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和菌物新品种。加大省外、国(境)外引进生物物种资源筛查、甄别检验和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大对野生种质资源的发掘、收集、评价和利用,建设一批动植物和菌物种质资源库,创制高价值的育种新材料、新品系、新品种。
(二)农作物高产增效种植技术。开展农作物资源高效利用生理生态机制、抗逆栽培和丰产技术、配套设施与智能机械设备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专用配方肥、缓控释肥、土壤改良剂、肥药协同及肥药增效功能制剂研发。
(三)畜禽安全高效养殖技术。开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产业等技术研发。
(四)现代海洋渔业技术。开展种质资源研发、新品种选育、陆基设施化、深远海渔业设施装备、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水产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捕捞与新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
(五)林业资源培育利用技术。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竹林、林下经济等资源的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六)监测预警技术、暴发成灾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重大疫病鉴别诊断技术研究,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仪器、安全高效疫苗、抗病生物制品和安全高效药物。
(七)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快高效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和装备研发与应用;开展物流过程中产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测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技术;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营养健康高新技术。
(八)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以我省特色生物资源为材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功能食品和药用原材料,研发生物农(兽)药、生物肥(饲)料及添加剂、疫苗及佐剂、新型安全高效除草剂、生物调节剂等农业生物制品,开发生物炭、新型农用膜材料等生物材料以及生物质能源。
(九)农业生态安全及产品质量技术。聚焦农产品水土环境、源头生产、过程控制、监管支撑,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急等农产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农业生态功能评价与绿色生产技术、种养一体化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综合防治与修复,开展农业碳中和、碳达峰技术研究,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开展外来物种及重大有害生物入侵防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推广应用。
(十)智慧农业及现代装备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林业、渔业上的应用,持续完善特色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强化智慧农业、设施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突破一批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装备。
2026年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全学科受理项目申报,包括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各分支学科。其中,管理科学项目,应是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测量或建模、计算、归纳、演绎等手段,探索管理与经济活动客观规律的研究。
二、项目类别
省基金资助体系包括6个项目类别: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创新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青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青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青项目)、攻关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攻青项目)。
其中,依托面上项目与福州大学等66家单位实施面上联合资助项目;依托重点项目与省工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工控联合基金项目”(工控联合基金项目)、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紫金矿业联合基金项目”(紫金联合基金项目)。
2026年度高校产学合作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各高校遴选、推荐的备选项目,要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点任务,突出创新和市场导向,围绕创新创业创造工作重点,大力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针对我省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依托高校科研基础和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对接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业领域重点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任务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针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农业领域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科技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推进科技与食物、食品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技术自主可控力与竞争力;开展特色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收集、保护、鉴定、评价种质资源,培育多种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推进精深加工及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研制丘陵山地适用的智能小型农林机械装备,开展智慧农场技术攻关;加强外来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建立有效防控外来生物的技术体系;开展智慧渔业、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开发。社会发展领域重点围绕发展民生科技,加强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重点支持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技术和相关产品研究。
二、重点支持领域
(一)工业(申报代码:2026H6101)
1.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强量子点LED显示、3D显示、Mini/Micro LED、激光照明等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材料研发;开发基于TFT材料的新型印刷显示和6代柔性AMOLED等新技术、新产品;加强射频芯片、光通信芯片、存算一体化芯片及AI芯片等设计研发;支持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相关薄膜沉积、光刻、蚀刻、封装、测试工艺与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软件、执行制造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生产计划与排程(APS)软件、智慧物流管控平台(LCS)和物联网软件等重点软件技术开发应用;支持量子通信计算、单光子探测技术、量子保密通信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集中式与分布式大规模天线阵列、新一代海上与水下通信和高速光传输等设备以及大容量组网调度光传输设备、新型智能终端等关键技术产品;支持高分辨、高灵敏光学成像与检测技术的新光源、新成像方法及检测方法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2.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
加强在高级机器学习模型、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类脑认知与智能计算理论等前沿基础研究突破;突破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群体智能和自主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边缘计算、具身智能、AI智能体、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研发;支持面向交通运输、低空技术等垂直领域行业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新型超高频无线传输及低功耗物联网等新型互联技术研发;推进新型网络架构、射频器件、光模块等5G通信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网络操作系统、嵌入式智能装备和多模态智慧终端等技术研发;研发区块链底层技术、密码与共识算法硬件和安全运监管等关键技术;开展大数据治理和融合、高效大数据采集处理、巨量大数据存储和传输及通信网络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高性能隐私保护计算、数据标准化封装、数据跨主体可信溯源技术研发;支持数据自动化治理、多模态数据语义对齐、复杂场景仿真数据合成技术研发;支持基于大模型的自动化标注、面向思维链数据的智能标注以及4D 标注技术研发;开展算法框架、海量数据管理、并行可视化及云超算等领域技术研发;AI芯片与硬件架构、AI系统与软件平台、AI集群高速互联技术和AI系统管理调度技术。
3.新材料
新型照明、显示和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制备技术,新型固体激光与闪烁晶体材料与器件,信息感知、传输与处理材料关键技术;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增强增韧复合材料,石墨烯、金属及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耐高温耐蚀合金、高性能金属橡胶、高性能钢铁、高强轻型合金、高品质铝合金、高性能铜及铜合金、硬质合金材料和功能涂层;特种功能薄膜材料、密封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非晶纳米晶合金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透明材料、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无机固态电解质、高性能光电催化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荧光温度探测材料、智能节能和可修复材料;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材料;碳纤维、植物纤维、合成聚合物纤维、金属纤维等高性能纤维;金属、陶瓷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生物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端聚烯烃、特种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与塑料合金、高性能合成树脂、绿色高性能精细化学品、新型阻燃改性材料、高性能石墨烯重防腐涂料、聚合物特种分离膜技术与材料等高分子复合材料;高阶非线性光学功能材料;高性能低成本贵金属富集材料;先进建筑材料;面向地外、深海、极地建造的新材料;先进轻纺材料;高效纳米催化材料;新型纳米孔导电材料;高性能海洋工程材料和生物材料;高品质玻璃板材、特种陶瓷材料;石墨烯改性功能材料;高效气体吸附分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高性能高分子膜材料;高性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关键材料及工程化技术;电池梯级利用与绿色回收技术;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先进锂离子电池、无机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动力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新型双离子电池等关键材料制备及应用;氢能电池储能技术、功能电解液制备技术、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用碳纸制备关键技术;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环保型胶黏剂材料;柔性电子智能建造材料,柔性电子文物保护新材料。
4.先进制造技术
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智能控制器、高性能齿轮、高速精密传动装置、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气动/密封件、抗疲劳装备、高性能精密模具、大型铸锻件、高效节能元件、低空飞行器等;智能机器人及其集成应用系统;数控系统智能化技术;高速、高精、复合加工数控机床;智能生产单元;智能制造车间、搅拌摩擦焊等新型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航空装备;汽车轻量化高强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新能源装备;交通基础设施先进检测技术与装备;智能表征与高效分选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传感器和仪器仪表;增材制造新技术、增材制造/再制造装备;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及特种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面向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的先进光源、加工技术、系统集成与应用研发。
5.新能源与节能
柔性薄膜、异质结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兆瓦级大型机组等风电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核安全与先进核能应用技术,乏燃料安全处理与储存技术;生物质燃烧发电、热电联产技术及清洁转化新技术研发;大功率海洋潮流能发电及并网关键技术;防波堤波浪能发电相关技术;氢能高效制备与利用及安全存运技术;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新型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无机电解质全固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制造应用等关键技术。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高性能铅碳电池技术及其核心材料;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自动化控制;低温余热及高温固体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技术;量子计算的能耗优化技术的研发;支持绿色低碳、智能节能环保技术、工艺与装备研发;非晶变压器;智慧能源管理与智能优化节能技术;高效电动机等工业节能设备;多能互补的储能装置与韧性新型电力系统集成技术;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运营公路智能养护技术、智能建造、建筑节能技术。高效、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电催化能源转换(如 ORR、CO2RR)催化电极、膜电极及装置关键技术。
6.海洋工程装备
深海油气等海底能源开采技术装备以及深水钻井平台、自升自航式修井平台、大型临港工程装备;无人潜航器、深水机器人、大型装备部件智能化现场机械制造数控装备;海洋平台用高强钢高效自动化焊接与切割技术及装备、海洋工程结构及船舶腐蚀防护与修复以及海洋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核心技术;电动船舶。海洋通信设备,卫星高清视频传输设备,海洋信息观测系统,以及光电融合海域安防系统;海上风电相关技术;海上交通应急装备;海工装备零部件再制造技术;海洋工程与生态协同技术。
7.科技文化和现代服务业技术
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培训与就业、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业。加强数字化采集与管理、人机交互、多网络分发、文物修复保护等文化生产传播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聚焦文化艺术展演、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等重点方向,突破网络数据高流量和内容数据海量一体化处理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北斗卫星导航测量、物联网测量、光电转换测量、新材料测量、医学诊疗设备测量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二)农业(申报代码:2026N5101)
1.种业创新技术。以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和食用菌等为重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工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优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和菌物新品种。加大省外、国(境)外引进生物物种资源筛查、甄别检验和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大对野生种质资源的发掘、收集、评价和利用,建设一批动植物和菌物种质资源库,创制高价值的育种新材料、新品系、新品种。
2.农作物高产增效种植技术。开展农作物资源高效利用生理生态机制、抗逆栽培和丰产技术、配套设施与智能机械设备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专用配方肥、缓控释肥、土壤改良剂、肥药协同及肥药增效功能制剂研发。
3.畜禽安全高效养殖技术。开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产业等技术研发。
4.现代海洋渔业技术。开展种质资源研发、新品种选育、陆基设施化、深远海渔业设施装备、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水产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捕捞与新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
5.林业资源培育利用技术。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竹林、林下经济等资源的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6.监测预警技术、暴发成灾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重大疫病鉴别诊断技术研究,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仪器、安全高效疫苗、抗病生物制品和安全高效药物。
7.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快高效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和装备研发与应用;开展物流过程中产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测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技术;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营养健康高新技术。
8.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以我省特色生物资源为材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发功能食品和药用原材料,研发生物农(兽)药、生物肥(饲)料及添加剂、疫苗及佐剂、新型安全高效除草剂、生物调节剂等农业生物制品,开发生物炭、新型农用膜材料等生物材料以及生物质能源。
9.农业生态安全及产品质量技术。聚焦农产品水土环境、源头生产、过程控制、监管支撑,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急等农产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农业生态功能评价与绿色生产技术、种养一体化循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综合防治与修复,开展农业碳中和、碳达峰技术研究,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开展外来物种及重大有害生物入侵防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集成推广应用。
10.智慧农业及现代装备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林业、渔业上的应用,持续完善特色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强化智慧农业、设施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突破一批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装备。
(三)社会发展(申报代码:2026Y4101)
1.人口健康领域
(1)重大疾病防治领域
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综合防治智能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急、慢性肾病、妇科、产科、儿科疾病防治;孤独症、抑郁症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创伤、口腔、呼吸系统等重大疾病溯源、微量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策略研究。
(2)生物医药领域
合成生物学、细胞和基因治疗、核酸药物、脑机接口、AI+医药等前沿领域早期应用研究;具有重大创新和产业化前景的先进制剂、新型疫苗和关键生物制剂临床前研究;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创新药(含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临床前研究。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创新药物发现、药物设计、临床试验等研究领域应用研究;干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研究;中药材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机制研究;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开展高端医疗器械、高性能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新型医用材料及关键制药装备、康复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体外诊断试剂及设备研发;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生育力保护等海洋创新药物研发等技术研究。
2.资源与环境领域
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处理处置循环利用等技术,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智能监测处理、碳汇协同等技术,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等技术,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零碳园区建设研究等。
3.公共安全领域
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社会安全治理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安福建建设相关研究,重点支持气象等领域多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食品安全全链条监控相关的智能化快速检测与风险评估、智慧公安建设、核生化处置等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研究、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研究与应用、海上安全应急保障技术和装备研发、森林火灾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
2026年度省创新战略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一、项目类型和资助额度
(一)自主选题项目: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3万元。
(二)产业专题项目:定额资助,每项资助额度10万元。
(三)定向项目:原则上每项资助额度3万元。
“面向科技强省的福建科技创新能力监测与提升策略研究”单列资助,额度为30万元。
二、重点支持方向
围绕下列方向,自拟题目开展创新战略研究,提出可供政府决策参考的前瞻性、建设性对策建议,拟定的申报项目名称应当与以下方向相吻合,项目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技术研发及技术应用研究型课题不属于创新战略项目研究范畴,不予支持。
(一)自主选题项目
1.“十五五”时期福建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系统总结“十四五”时期福建省科技创新取得的总体成效,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福建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和主线、融合模式和有效路径、关键问题等,研究提出具体的贯彻措施和行动。
2.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六大统筹”、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研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研究、科研类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健全科技创新融贯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开展研究。
3.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研究
系统总结我省科技创新投入结构、优势基础和短板等问题,围绕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担保+保险”风险补偿机制等开展研究。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机制研究,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路径和服务体系研究,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科技服务业、民营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及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研究,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创新联合体研究,企业创新国际化路径和对策研究等。
4.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研究
围绕在闽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构建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统筹管理机制和分类评价机制和政策支持等研究。
围绕科学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开展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市场化运营模式、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收益分配和薪酬激励机制体系研究,建立健全中试平台梯度培育机制研究。
5.区域创新体系和对外合作优化布局研究
推动福厦泉自创区高质量发展机制、完善科创走廊体系建设、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区域科技(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路径、海峡西岸科技创新带建设、县域创新发展、省内外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研究,创新飞地建设研究。
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思路和举措,推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自贸试验区、“两国双园”等平台载体建设研究,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化闽港澳科技交流合作机制等研究。
6.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围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现代化(质量)基础设施、县域重点产业链、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等开展研究。
7.科技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科技安全等研究
围绕科技支撑建设助力“双碳”战略实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战略性自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科学普及、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社会治理、防灾减灾救灾等开展研究。围绕科技赋能艺术、教育开展新型文化业态研究。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等开展创新文化生态研究。开展构建科技与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提出对外科技合作风险预警和防范对策。加强国家安全、国防科技动员(军民融合)能力提升和对策研究。
8.闽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研究提出加强两岸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深化两岸产业对接合作的对策建议,不断完善促进闽台科技融合发展政策措施。
鼓励和支持在闽台湾籍教育、科研人员围绕闽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合作等开展研究。
9.科技创新法治建设研究
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我省法治政府建设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加强科技领域立法研究,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与法治政府建设深度融合、健全科技领域行政执法一体化建设、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等方面对策建议。
(二)产业专题项目
1.聚焦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等新经济,遴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生物种业、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中1-2个细分领域为典型案例,动态跟踪该领域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包括横向对比福建省与国内外先进省市的代表领军企业和人才、产业发展态势和技术领先点等,分析该领域重大技术突破、技术预见、科技安全、国际竞争风险、政策举措制定等层面的最新进展或重大事件,发展面临的障碍和主要创新需求,从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的角度,提出促进该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建议。
2.前瞻性研究“十五五”期间福建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战略领域、专利布局现状、应用前景和发展机遇等,提出福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等。
(三)定向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和推荐单位见下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推荐单位 | 承担单位 |
1 | 福建省创新实验室赋能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 福建理工大学 | 福建理工大学互联网经贸学院 |
2 | 海洋强国战略引领下闽粤港澳海洋无人装备产学研用联盟跨区域协同平台构建与实践 | 福建理工大学 | 福建理工大学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 |
3 | 福建省创新性实验动物管理机制研究 | 福建农林大学 | 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
4 | 加快推进福建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 福建省创新研究院 |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
5 |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电子文件归档一体化管理技术规范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 福建省科技档案馆 |
6 | 面向科技强省的福建科技创新能力监测与提升策略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7 | 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科技决策机制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
8 | 深化省级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的对策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
9 |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科研经费智能管理框架构建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10 | 福建省未来产业县域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11 | 福建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12 | 福建省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
13 | “十五五”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 福建师范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14 | 新质战斗力视角下福建省军民协同科技创新提升对策研究 | 福建师范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15 |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深化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 | 福建师范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
16 | 福建省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联合资金项目绩效评价与提升对策 | 福建医科大学 | 福建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 |
17 | 福建省企业海外研发活动及海外科技人才招引政策研究 | 华侨大学 |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18 | 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立法和宏观政策研究 | 闽南师范大学 | 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
2026年星创天地建设后补助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福建省星创天地管理细则》《福建省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福建省星创天地的绩效评估工作,并对评估优良并通过现场考查的星创天地予以后补助奖励。
2026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非财政资金购买科研仪器设备软件后补助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若干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16〕145号),支持培育发展一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2026年度重大科技成果购买补助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符合我省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所从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应符合国家和我省产业、技术政策,产品的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科技成果。
2026年度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支持方向
根据《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闽科规〔2025〕2号),支持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与我省企业合作,通过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集成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二、支持领域
面向我省主导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通过院省科技合作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未来显示、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高新、现代服务业、现代特色农业等产业领域,以及各县(市、区)梳理的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
2026年度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省属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省属科研机构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3〕28号)设立资金稳定支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发展。
一、项目类型
2026年度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包括自主选题项目和竞争性项目两类。
二、支持对象及经费
见表一。
三、重点支持方向
(一)自主选题项目重点支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结合各单位《章程》、自身职责定位和技术积累,开展符合本单位公益职能定位,代表学科发展方向,体现前瞻布局以及所属行业基础性、支撑性、应急性的研究;支持有利于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省内外协同创新的科研项目。其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分别开展“科技大脑”平台技术、农产品和中药材质量检测平台技术、发酵与半合成药物研发平台技术等专项任务研究。
(二)竞争性项目分设高新技术与工业科技、农业科技、社会发展科技和创新战略四个领域。各院所参照本年度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引导性项目以及创新战略研究自主选题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及方向自拟题目开展研究。
2026年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奖补资金申报指南
一、申报对象
本次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奖补的对象为2023年度申报并获得我省奖补资金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本次申报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奖补的对象主要包括上一轮奖补申报截止日(2025年7月7日)至本轮奖补申报截止日新获批建设(重组入列)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
2026年度创新药物研发奖励资金补助项目
申报指南
一、支持对象
(一)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
按照国家药监局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及相关注册分类细则规定,在2025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的,或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在省内转化的创新药(1类生物制品、化学药和中药)或改良型新药。
(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在2025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期间,省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证书或药品补充申请批件的品种。对省科技厅已立项支持过的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不再重复补助。
二、补助标准
(一)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
对在省内转化的创新药(1类生物制品、化学药和中药)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经评审给予创新药不同临床试验阶段实际投入研发费用30%,最高分别为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奖励;对在省内转化的改良型新药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经评审给予改良型新药不同临床试验阶段实际投入研发费用20%,最高分别为300万元、800万元、1500万元奖励,每个单位每年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创新药、改良型新药有多个适应症、多个规格的,研发投入合并计算。
(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对省内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属国内首家通过、前三个通过和通过(含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分别按不超过其研发评价成本的40%、30%和2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单个企业每年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通过(含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如有多种规格,评价成本合并计算。
(三)以上补助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支持,品种独立核定,申报单位若有多个药物品种符合申报要求的应当以每个品种作为独立项目申报,同一年度同一品种只能享受一次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