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研新动向:2026年度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发布机构:(略)

发布日期: 附件:0

重点摘要

关键词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一) 微电子与光电子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新型材料的高端显示、新型功率、智 能传感等器件研发,实现功能演示与示范应用;开展新应用驱 动的电路、光通信、光传感等微电子与光电子芯片、器件或系 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实现芯片、电路、模块或系统的功能验 证与应用示范;突破半导体设备研发和封测工艺的关键科学与 技术问题,在国内主流半导体制造、封测产线进行示范应用。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杜强,024-23983579。

(二) 工业基础软件

研究内容:开展软件基础引擎与求解器研究,研发面向工 业互联、工业智能化、数字生态新场景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 资源管理、制造运营管理、生产运行控制等核心工业软件,研 发产品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与供应链协同的工业互联网操作 系统及中间件等新一代工业软件平台,支持开源社区建设。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三) 新一代人工智能

研究内容:开展场景驱动的多模态感知与决策、多机智能 决策、集群对抗智能决策、具身感知规划、自主决策学习等理 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多模态/多时相/复杂场景下目标 识别与分类、感知与理解等技术研究;结合典型应用场景开展 基于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创新方法研究。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四) 智能数据管理

研究内容:围绕不同场景下数据管理分析问题,支持垂直 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开展智能化数据表示与建模、数据获取与 存储、数据融合与可视化、数据计算与增强、神经符号数据库 等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五) 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安全可靠及超低时延传输组网技术、长距 离大容量光通信技术、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量子通信技 术、分布式基站通信协议栈、无线传输核心器件和系统、高带 宽高速率水下与海上无线通信、基于北斗的导航探测与通信协 同等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六) 网络安全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密码基础理论、密码工程技术、密码测评 方法研究与应用。面向5G/6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 网络,开展国产化软硬件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理论与 技术研究。开展基于IPv6的新型网络安全软件、网络身份验证 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谭冲,024-23983192。

二、生物技术

(一)新药创制

研究内容: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遐行性疾 病、病毒感染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发病和常 见病等,紧密围绕临床用药需求,开展一批自主创新药物临床 前、临床研究,重点支持药物新靶点、新结构、新机制、新剂 型、新工艺和海洋药物及中药现代化等新药创制核心关键技术 研究。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杜强,024-23983579。

(二)新型医疗器械

研究内容:依托我省智能制造产业优势,瞄准世界医疗器 械发展前沿,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一批医学 影像设备、医疗机器人、医用材料、体外诊断试剂、中医诊疗 等医疗器械新产品开发,鼓励开展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研究及 健康监护产品、智能可穿戴产品等医疗健康装备开发。

联系方式: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处杜强,024-23983579。

三、机器人

研究内容:①面向复杂环境下操作任务过程的不确定性,


开展双臂移动机器人自主移动、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的精准定位 与精确导航、双臂协同运动策略生成、视觉伺服精准操作控制、 双臂柔顺交互操作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完成实验验证。开展养老机器人多模态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使机器人能够更加 精准地感知老年人的身体状态、行为动作、情绪变化以及周围 环境的细微变化,构建多模态智能感知系统,并完成实验验证。 ③开展面向异形表面移动的柔性机器人结构设计、柔性机器人 受限空间移动建模及控制、自适应光学相干断层检测等研究, 形成异形管道检测机器人样机,并进行应用验证。④针对不同 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开展人形机器人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构建人形机器人自适应控制决策机制,并完成实验验证。开 展基于大模型驱动的工业机器人健康诊断方法研究,突破跨模 态语义对齐、先验知识引导的因果推理与诊断可信度量化等关 键技术,构建基于零故障样本下大模型驱动的工业机器人健康 诊断系统,并开展应用验证。⑥研究机器人集群在高动态环境 下的博弈对抗决策与优化调控一体化、通讯资源受限下的协同 避碰指令调节以及信息物理耦合约束下的分布式受限优化调控 方法,构建集群机器人博弈一优化一调控数字化仿真与验证平 台,并完成实验验证。开展面向燃气轮机用复杂工件加工机 器人作业耦合颤振识别及双域联控抑振技术研究,提升移动加 工机器人的作业精度和可靠性,并开展应用验证。⑧开展面向 大型船舶船体复杂环境检测任务的智能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 究,实现损伤精准检测与量化评估,并开展应用验证。⑨开展 面向两种以上煤炭同时装车场景下的全自动煤炭采样关键技术

研究,研制火车煤炭智能采样机器人,并完成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机器人一①”。

四、工业母机

研究内容:①开展高端数控机床‘‘机电热控”系统跨学科 耦合多维机理与性能传递规律研究,突破高端数控机床数字孪 生与多学科系统级仿真的集成建模与系统层级迭代正向设计关 键技术,开发支持性能预测与系统优化的智能设计原型系统。 ②开展机床关键部件热误差溯源与补偿泛化方法的研究,揭示 多因素影响下的机床关键部件热耦合机制、热误差传递规律和 映射关系,通过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科技手段,建立具有深 度强化学习能力的智能补偿体系,并完成实验验证。③基于数 据一物理模型融合的加工参数预测机制,加工质量特征原位识 别、基于增强现实的加工质量可视化评估、加工参数在线预测 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物理智能驱动的群孔加工质量检测与预 测系统,并开展应用验证。④开展车铣复合B摆铣头性能精准 建模、设计优化、装配调控与测评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开展应 用验证。⑤开展制孔装备误差自适应提取、可迁移的随机误差 传递算子网络建模、小样本条件下多源误差精确预测等关键技 术研究,研制航空异形结构制孔装备误差自适应消减与补偿系 统1套,并开展应用验证。⑥开展基于数字孪生和智能运维大 模型融合的机械设备故障监测与诊断技术研究,构建基于数字


孪生的机械设备系统体系架构,设计面向机械设备故障监测与 诊断的智能运维大模型,开发基于数字孪生与大模型融合的机 械设备故障预测与诊断系统,并开展应用验证。⑦开展高速电 主轴在切削加工中的力-热耦合工况下的动态性能测试方法、精 度演化规律及劣化机制研究,形成面向工业母机高速主轴部件 的动态性能测试、劣化评价与精度提升方法,研制不低于 24000rpm转速下的非接触磁力激励动态性能测试系统,并开展 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工业母机一①”。

五、工程机械与高端重型装备

研究内容:①开展核电主蒸汽释放隔离阀多物理场耦合建 模、模型高效降阶、动态特性实验分析方法等研究,研制满足 冷/热态条件下快开和快关的主蒸汽释放隔离阀缩比样机,完成 实验验证。②开展起重机多机吊装作业过程动力学模型、多机 联合作业下多机间关键控制参数与结构参数的强耦合关系、多 机联合吊装跨单元协同控制策略研究,构建多机联合吊装控制 与结构参数协同匹配优化模型,并完成起重机多机联合实验验 证。③开展面向矿厂负荷数据边缘智能感知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并完成实验测试。④面向重型燃气轮机用膨胀节需求,开展复 杂工况膨胀节及管道的模拟分析、超多层薄壁波纹管成型等关 键技术研究,并完成实验验证。⑤开展低速大转矩永磁电机过 载能力与转矩密度提升、全负载工况效率优化、高效散热技术、 以及“电-磁-机-热”多物理场协同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开 展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林丙峰,024-23983159。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工程机械与高端重型装备一①”。

六、精细化工与化工新材料

研究内容:①开展基于二氧化硅的三元复合磨料体系构建 研究,探究磨料结构与牙本质磨耗值/相对牙釉质磨耗值 (RDA/REA)间构效关系,并开展应用验证。开展芳甲基连 续化高效液相催化氧化新工艺研究,阐明高活性金属络合催化 剂在连续化循环喷射回路系统中的协同作用机理,并完成中试 验证。开展液晶显示用高性能微球材料制备技术研究,阐明 微球表面均匀包覆无机壳层的控制机理,并开展应用验证。开展高性能稠环杂芳烃发光材料研究,探究反应过程中分子结 构的演化规律,阐明硼-氮(氧)共振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性能调 控机制,并开展应用验证。开展2-甲基呋喃气相加氢制备2- 甲基四氢呋喃的研究,阐明呋喃环在非贵金属催化剂表面的加 氢机理,并完成工艺验证。开展高性能氟硅橡胶关键单体与 聚合工艺研究,阐明具有可逆伴随效应的催化体系对链增长选 择性的调控机理,并完成中试验证。开展废旧聚苯乙烯选择 性氢解制备烷基低聚油品的工艺研究,开发高选择性催化体系, 并开展应用验证开展超薄钯合金膜对氢同位素分离的研究, 阐明合金成分与晶格结构对氢同位素分离的作用机理,并开展 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精细化工与化工新材料一①”。

七、高品质钢铁材料

研究内容:①开展高铝低密度钢成分一组织一性能一体化 建模方法研究,建立快速迭代设计模型与多尺度仿真预测平台, 并实现在典型场景下的应用验证。开展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 能的优特钢‘‘铸一轧” 一体化动态建模与多目标优化研究,开 发智能决策与优化控制系统,并在典型优特钢生产线上实现应 用验证。开展无取向硅钢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损伤行 为研究,构建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疲劳损伤物理模型,实现无取 向硅钢的组织、性能优化及其可靠性评价。开展高温合金铸 件缺陷低成本钨极氩弧焊修复工艺研究,制定低热裂倾向的钨 极氩弧焊修复工艺规范,并完成应用验证。开展高炉出铁场 粉尘中石墨与铁氧化物的高效捕集、选择性分离与高值化利用 研究,建立粉尘直接转化为电池级石墨原料和纳米氧化铁产品 的工艺规范,并完成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高品质钢铁材料一①”。

八、先进有色金属材料

研究内容:①开展金属空心颗粒填充薄壁结构防冲吸能特 性研究,阐明薄壁结构与金属空心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及颗粒介 质的流动、滚动特性,建立吸能防护结构的理论体系与工程应 用评价标准。开展织构调控高塑性轻合金板材制备技术研究, 阐明镁合金塑性变形中微取向与亚结构演变机制,形成低成本 可控织构镁合金板材的制备技术规范,并完成应用验证。开 展大尺寸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阐明基于层 错作用的强塑化机理,制备大尺寸镁合金材料,并完成应用验 证。开展航天飞行器用耐超高温氧腐蚀高强难熔成分复杂合 金设计,阐明强韧化机理及抗氧化机制,完成其在超高温环境 下力学、抗氧化等服役性能评价。开展铜基超硬磨具制备关 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低成本、高耐磨、优异加工稳定性的高 端精密超硬磨具,并完成应用验证。开展均匀弥散纳米孔洞 构筑的新方法与原理研究,开发适用于金属材料纳米孔洞的发 泡技术,实现在铝合金、钬合金等典型材料上的减重及相关服 役性能评价。开展电镀、化学气相沉积与电子束物理气相沉 积等制备工艺研究,揭示涂层/基体界面元素互扩散行为与抑制 机理,开发高性能热障涂层体系,并完成应用验证。开展电 解铝工业用阳极钢爪高温腐蚀防护技术研究,阐明涂层在500°C 以上复杂环境中的高温腐蚀与防护机理,开发相应涂层材料及 涂装工艺,并完成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一①

九、纺织

研究内容:开展卟啉类有机框架光敏剂绿色制备及其在乏 氧环境中抗菌性能的研究,阐明其拓扑/电子结构与I型转化效率 的构效关系及乏氧抗菌机制,并在纺织领域开展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十、无机非金属材料

研究内容:①开展基于增强体/聚丙烯复合材料先驱体的柔 性高强度碳基薄膜关键制备技术研究揭示元素掺杂与微观异质 结构关系,阻抗匹配与介电损耗能力影响规律,完成柔性高强 度薄膜制备及验证。②开展先进制程半导体装备长寿命电化学 陶瓷涂层制备及腐蚀劣化机制研究,完成铝合金部件表面高结 合强度、高纯度、长寿命及低成本陶瓷涂层的均匀制备及服役 可靠性评价。③开展低压、小滞后、高循环稳定性新材料设计、 制备与机理研究,揭示固态制冷材料的微观相变机制和多场耦 合规律,制备高性能低压驱动固态制冷材料并进行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王旭,024-23983430。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无机非金属材料一①”。

十一、新能源

研究内容:①开展二甲醚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突破膜电极气液分区结构、流场优化等核心技术,并开展应用 验证。②开展数据驱动的锂电池用催化材料设计研究,在高比 能电池体系中引入催化材料,针对固固界面传输特性新设计范 式需求,利用人工智能筛选催化材料,结合高通量计算与机器 学习揭示调控规律,搭建锂电池用催化材料数据库、开发预算 寻优模型和设计平台,实现催化材料智能化设计。③开展大规 模低温储能电池体系开发与应用研究,针对辽宁海上风电储能 需求开发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的钠离子电池体系,开展机理研 究、材料开发及集成验证。④开展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复合膜材 料研究,开发超薄分离层复合膜,研究离子传输机理与构效关 系,实现规模放大工艺,并完成kw级电堆验证。⑤开展电解 制氢系统及关键材料服役检测、监测与诊断评估技术和装置研 究,开发膜电极机理模型与在线诊断装置,开展机理研究、样 机开发及应用验证。⑥开展高熵电极用于电解海水的耐久催化 剂研究,构建机理模型,揭示高熵电极在真实海水电解环境下 的作用过程,设计高熵材料梯度结构耐久电极并开展应用验证。 ⑦开展时空相变储热技术研究,阐明复合相变材料热力学性质, 开发光电热一体化转化技术,研发新型时空相变储热材料,并 完成新型储热样机验证。⑧开展压气储能地下衬砌洞室勘察设 计技术研究,揭示高内压循环作用下围岩的损伤破坏机制和混 凝土衬砌裂缝演化机理,构建压气储能地下衬砌洞室全周期稳 定性分析模型,并开展应用验证。⑨开展宽带隙铜铟镓硫薄膜 电池技术研究,突破其制备与缺陷调控技术,提高叠层光伏顶 电池效率,开发多场耦合薄膜生长、微纳尺度表征及叠层器件


集成技术,并开展应用验证。⑩开展高效光伏组件UV光转换 封装胶膜研发,开发新反应路径和工艺,改善聚合物表面量子 点团聚、相分离、抗迁移、抗析出等问题,完成组件功率提升 试验验证。⑪开展有机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创新有机 聚合物给体和受体材料设计,开发绿色合成工艺,完成电池封 装试制与应用验证。⑫开展新型生物质碳化硅基能源功能复合 材料高效绿色制备技术研究,将稻壳资源转化为高纯度碳化硅, 开展工艺创新、性能调控及机理研究,并开展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曹德人,024-23983700。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新能源一①”。

十二、电力装备

研究内容:①开展高导热材料优化热传导路径、结构设计 增强电场分布均匀性研究,并开展应用验证,提高柔性直流输 电用高电压大电流电容器器件温升与耐压水平。②开展高导电 稀土微合金化铝合金强韧化机理、铝导体-碳纳米管/石墨烯多维 复合结构界面性能等研究,开发新能源用新型铝合金导电软电 缆并开展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曹德人,024-23983700。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电力装备一①”。

十三、航空

研究内容:①开展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精密铸造研究,开 发凝固模拟与缺陷预测算法,研制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设计铸 造生产线,并完成实验验证。开展柔性卫星太阳翼研究,开 发非线性振动控制算法,设计可展收复合材料结构,研制太阳 翼原理样机,并完成实验验证。开展钬基复合材料起落架应 用研究,开发材料界面调控与一体化成型技术,设计轻量化起 落架构件,研制钬基复合材料起落架典型件,并完成实验验证。 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头锥一体化设计研究,开发多场耦合仿 真算法,设计陶瓷基材料头锥结构,研制头锥模型,并完成实 验验证。开展无人机防冰一除冰复合材料研究,开发超疏水 涂层制备与电热网络组装技术,设计一体化叠层结构,研制纳 米碳复合材料构件,并完成实验验证。开展新能源无人机数 据采集与遥测研究,开发低空抗扰采集算法,设计便携式解调 模块,研制通用数据采集系统,并完成实验验证。开展新能 源无人机高速总线技术研究,开发宽温域抗扰通信协议与故障 重构算法,设计轻量化接口模块,研制总线系统原型,并完成 实验验证。开展航空发动机主轴承损伤诊断研究,开发故障 特征增强算法,设计原位振动检测系统,研制故障诊断软件与 检测样机,并完成应用验证。开展航空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动 力学研究,开发多层级耦合建模算法,设计稳定性检测方案, 研制系统模拟试验台,并完成应用验证。开展超燃冲压发动 机供油管道热-流-化耦合研究,开发多场仿真算法,设计抗结焦 管路结构,研制高温高压实验系统,并完成应用验证。⑪开展 低空飞行器高效率螺旋浆设计研究,开发气动与振动一体化设 计算法,设计基于叶素理论的螺旋浆模型,研制固定翼与垂直 起降飞行器螺旋浆实物,并完成试验验证。⑫开展航空发动机 整体叶环残佘应力设计与调控研究,开发多尺度分析算法,设 计残余应力调控方案,研制精密加工后的叶环构件,并完成应 用验证。⑬开展航空发动机叶片数字孪生驱动校型研究,开发 多物理场耦合学习算法,设计五维数字孪生系统,研制数字化 辊轧叶片校型自适应控制样机,并完成应用验证。⑭开展航空 极端环境氢燃料电池研究,开发极端环境启动运行算法,设计 封闭式复合冷却电堆与超薄平板热管双极板,研制氢燃料电池 样机,并完成应用验证。⑮开展新能源载人电动飞机飞行机动 载荷谱研究,开发设计一实测载荷谱融合更新方法,设计飞行 机动动力学模型,研制高置信度实测载荷谱,并完成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航空一①”。

十四、船舶与海工装备

研究内容:①开展船舶机电远程控制智能应用研究,攻克 多设备协同远程控制等关键技术,设计船舶机舱远程控制工程 化系统与数字孪生平台,研制船舶机电远程控制工程化样机, 开展实船测试验证。开展基于数字孪生的深水导管架健康管 理研究,研发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构建深度学习健康评估 与寿命预测算法,创立健康管理系统与大规模感知系统,并完 成实验验证。开展船舶作业全周期数智管控研究,开发“船一


货一人一物”数据建模与大数据分析,研制岸基Web、船端等多 端系统,并完成实验验证。④开展深水沉船重油变黏度回收方 法研究,开发复合材料自阻加热管路技术,设计碳纤维电热管 路结构,研制集热管路样件,并完成应用验证。⑤开展面向船 舶智慧运维的分布式无源感知网络研究,开发环境能量采集传 感节点与超低功耗通信机制,设计数字孪生运维平台,研制多 模态传感网络系统,并完成实船应用验证。⑥开展孪生数据驱 动的全回转起重船研究,开发吊装轨迹与压载调拨协同控制方 法,搭建数字孪生模型并开发协同控制设计软件,研制协同控 制设计系统,并完成应用验证。⑦开展小样本下多航态航行器 船型稳健优化研究,开发变可信度代理模型区间化表达等方法, 设计混合不确定性优化体系,研制性能卓越且可靠稳健的跨域 特种船型,并完成实船测试验证。⑧开展极地高冰级高强韧不 锈钢螺旋浆材料优化、熔炼铸造等技术及多因素耦合损伤机理 研究,开发大容量电炉高精度熔炼工艺,设计热处理与精加工 方案,研制工程样件,并完成应用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船舶与海工装备一①”。

十五、轨道交通

研究内容:①开展多用途的径流涡轮增压器叶片造型优化 与壳体包容性研究,开发全工况试验验证方法,设计新一代增 压器系统,搭建核心部件数据库,研制样机,并完成试验验证。 开展高速铁路异物侵限智能感知与识别研究,开发注意力机 制网络与元学习小样本算法,设计轨道区域智能识别系统,研 制异物侵限感知装备,并完成应用验证。开展数模融合与轮 轨关系结合研究,开发基于图像识别的数据采集系统与TiDB数 据融合算法,设计磨耗预测优化模型,研制全生命周期智能运 维体系,并完成应用验证。开展自主化列车确定性网络控制 平台研究,研究基于软件定义的列车网络分布式系统平台,研 发基于高性能CPU的融合控制单元及自主可控执行单元,打造 车载自主化确定性网络控制平台。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轨道交通一①”。

十六、汽车

研究内容:①开展汽车L2+/L3级智驾安全系统研究,开发 多系统协同控制、极端工况适应算法,设计折叠方向盘与气囊 系统,研制智驾安全核心部件,并完成试验验证。开展基于 分布式阵列特种光纤的结构一体化多维感知关键技术研究,开 发多模态数据智能分析算法,设计采一算分离模块化解调系统, 研制含分布式微结构传感光缆、解调设备及智能预警软件的成 套装备,并完成实验验证。开展高压直喷压燃式M100甲醇 发动机技术研究,开发甲醇高压喷射控制、快速混合燃烧优化 算法,设计甲醇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与燃烧室,研制M100 甲醇发动机样机,实现在卡车上的应用示范。开展汽油机可


变截面涡轮耐高温材料、智能控制及精密装配技术研究,开发 汽油机可变截面涡轮性能优化算法,设计并研制汽油机可变截 面涡轮增压器产品,并完成试验验证。⑤开展极端条件下新能 源制储氢装置材料遐化机理与失效预测研究,开发碳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失效预测、承压失效耦合分析及寿命智能诊断算法, 设计装备安全评估工具,研制相关检测装备,并完成应用验证。 ⑥开展区块链赋能的车联网内生安全研究,设计云边端一体化 内生安全体系架构,研究轻量级可证安全认证、高效节点共识 及分布式数据共享算法,研制车联网内生安全仿真验证原型系 统,并完成实验验证。

联系方式:高新技术发展处戴秀阳,024-23983431。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汽车一①”。

十七、农业新品种培育

研究内容: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收集引进、保护与精准鉴定, 发掘调控产量、品质、耐逆、抗主要病虫害等重要性状的关键 基因。研发和拓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准化基因编辑工具, 开展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等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十八、耕地质量提升

研究内容:研发适于不同遐化类型区的气候、地形、土壤 属性等特点的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土壤养分和病虫害精准

监测、化肥农药的精准施用关键技术。创新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模式,开发新型低能耗智慧耕作和播种农业机械装备。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十九、作物绿色种植

研究内容:围绕辽宁主栽作物品种,突破作物精准栽培、 病虫害生物防治、水肥精准调控、智慧管理、废弃物综合利用 等关键技术,创制新型农业绿色投入品。创建作物大面积均衡 增产提质增效的精准化、智慧化和轻简化种植栽培体系与模式。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二十、畜禽高效养殖

研究内容:面向畜禽集约化养殖,开展智能化管理、精准 营养、精准饲喂等研究。解析畜禽重要疫病的流行传播机制及 动物病原耐药性产生、传播和控制机制,构建疫病综合防控技 术体系。研发无抗、低氮、低能环保饲料配方及益生菌、酶制 剂、抗菌肽等饲料添加剂等。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二十、水产现代养殖

研究内容:聚焦海淡水养殖,研究示范‘‘陆海接力”养殖、 深远海工业化养殖及设施养殖等多元化养殖模式。开展水产疫 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病害监测 与预警系统。研发智能清洗、无人巡检、自动起捕等高效装备。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二十二、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

研究内容:围绕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精深加工,开 展全加工周期的品质精准调控、资源减损提质和智能高效制造 等关键技术研究。以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 为基础,开发植物基食品、功能性发酵蛋白等产品。

联系方式:农村科技处石新辉,024-23983401。

二十三、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研究内容:①多污染物、跨介质复合污染防治技术;污 水高效低碳处理技术;重金属污染溯源监测、风险管控和治 理修复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 管控技术;环保新材料、绿色药剂研制;基于人工智能的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微塑 料、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监测预警、替代减排和深度处理 技术;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废物应急处置技术;核与 辐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防范控制与应急技术;⑪辽西生态脆 弱区植被恢复技术;⑫基于人工智能的遐化生态系统监测与预 警技术;⑬新污染物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袁贞伟,024-23983676。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一①”。 申报项目研究内容以应用为导向,一般应完成新技术工艺验证、 新产品性能测试或应用示范效果评价等。

二十四、节能降碳与固碳增汇

研究内容:①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②工业节能 降碳和能效提升技术;③钢化联产等跨行业、跨领域低碳零碳 融合创新技术;④新型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⑤  CCUS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与火电、钢铁、化工、菱镁等行 业工艺流程耦合技术;⑥碳汇核算与监测计量技术;⑦二氧化 碳高值化利用技术;⑧大气二氧化碳溯源解析技术;⑨非二氧 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替代技术;⑩固废基储电绿色建材制备技 术;⑪难回收再生的废塑料化学回收技术;⑫辽宁森林、湿地 等生态碳汇功能提升技术。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袁贞伟,024-23983676。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节能降碳与固碳增汇一①”。 申报项目研究内容以应用为导向,一般应完成新技术工艺验证、 新产品性能测试或应用示范效果评价等。

二十五、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

研究内容:①菱镁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与高附加值菱镁新材 料;②辽西地区钒钬磁铁矿资源高效采选、绿色冶炼技术;③ 辽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成矿靶区智能预测技术;④深地战略 性矿产资源集约开采技术;⑤矿山生态修复成效智慧评估技术;

⑥  废旧复合器材高效回收再制造、废杂金属高质再生利用、有 价金属清洁提取等废金属回收利用技术;⑦遐役动力电池梯次 利用、有价组分材料、金属精细化提取技术;⑧光伏组件、风 电机组智能化拆解、精细分选和资源化利用技术;⑨工业节水 工艺技术;⑩农业水资源监测和精准调控技术。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袁贞伟,024-23983676。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一①”。 申报项目研究内容以应用为导向,一般应完成新技术工艺验证、 新产品性能测试或应用示范效果评价等。

二十六、海洋科技

研究内容:①水下作业机器人;②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 用技术;③波浪能等海洋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技术;④海水化学 资源提取技术;⑤深海观测技术装备;⑥极地海冰高精度探测 与冰区航道环境评估技术;⑦基于人工智能的海浪风暴潮监测 预警技术;⑧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⑨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技术。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袁贞伟,024-23983676。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海洋科技一①”。申报项目研 究内容以应用为导向,一般应完成新技术工艺验证、新产品性 能测试或应用示范效果评价等。

二十七、安全监测预警

研究内容:①开展氢能安全生产关键风险(H2泄漏)监测

预警技术研究和化工园区安全风险防控(H2S泄漏)实时监测预 警技术研究,研发氢敏传感器、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和低功耗 MEMS传感器,建立基于云平台的区域性监测预警系统;开 展寒区海域跨海大桥桥墩多模态损伤识别与预警防控关键技术 研究和沙尘灾害发生实时监测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构建智能 监测预警系统,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 动预防”转变;开展锂电池热失控早期多维气体信号检测与快 速响应系统研究,研发气体传感器,构建智能分析与预警模型, 开发集成声光报警、自动隔离与惰性气体释放的快速响应系统。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安全监测预警一①”。

二十八、安全生产与应急救援

研究内容:①开展典型事故防控数字孪生技术研究,围绕 危化品生产或存储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典型场景,研发数据采集 与互馈、模型构建、动态推演与决策控制等技术;开展电动 汽车与电网互动协同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构建融合碳配额与多 随机性要素的协同框架,开发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的智能决策 系统,实现安全调峰与低碳经济运行;开展基于智能辅助驾 驶与跨域运动重构的水陆两栖救援摩托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水 陆两栖摩托的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跨域目标精准识别模型、 两栖模式切换决策模型;开展复杂灾害环境下智能无人机自 主作业与应急响应技术研究,攻克高鲁棒飞行控制、无GPS


境下智能导航、自组网与协同作业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无人 机自主作业系统;⑤开展基于仿生嗅觉的生命探测关键技术装 备研究,攻克人体特征气味生命探测技术、自适应人体特征气 味识别模型,研发基于仿生嗅觉的智能生命探测装备;⑥开展 面向低空飞行器的通讯导航监视一体化技术研究,研发天通物 联网/自组网模块,研制通导监一体化系统并示范应用。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安全生产与应急救援一①”。

二十九、应急与社会治理

研究内容:①开展食品风险实时预警与智能溯源系统研究, 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与可视化界面,实现食品风险实时预警与全 程溯源;②开展药物成瘾的脑关键特征及个体化神经调控干预 技术研究和成瘾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研究,构 建个体化神经调控干预技术路径,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与云 端数据平台;③开展风险驾驶员心理评估与精准查控技术研究, 采用眼动和生理监测技术,对违法驾驶员实施实时心理评估, 构建再犯风险预测模型,研发警用便携心理筛查装备;④开展 特种设备人因风险智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智能原型系统,研 发智能监控与多维知识推理辅助决策设备和“人智交互”风险管 控共享平台;⑤开展智慧政法辅助办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探 索基于法律长文本机器阅读理解方法和基于多跳推理方法、案 件深度表征学习方法、多源数据融合辅助法律文书生成路径, 构建多粒度图并建模;⑥开展面向低空安全执法的无人机风险 防控、取证技术与标准的研究,实现基于频谱探测、视频感知 与空域地理信息融合的多模态无人机风险防控。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应急与社会治理一①”。

三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

研究内容:①开展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公路交通隐患智能 识别预警研究,形成覆盖采集-识别-预警-处置的全流程闭环 管理体系并示范应用;②开展高空视频多维信息融合的交通违 法行为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多源视频融合、交通基础 设施智能识别、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智能识别,研发智能化交通 监控与管理系统;③开展建筑废弃物处理碳排放(催化转化) 综合治理研究,开发高效C2加氢工艺,建立催化剂微观构型 与宏观性能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形成绿色甲醇合成技术体系; ④开展多维异构数据驱动的功能性沥青路面全域感知与协同管 控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多场景、多类型路面性能预测模型体系, 建立沥青路面智慧管控协同决策机制;⑤开展寒地零碳园区多 能源系统态势感知与互动优化技术研究,揭示态势感知与源荷 预测机理,研究灵活性资源调节能力量化与互动优化技术,实 现能源系统的韧性提升及应用验证;⑥开展防火涂层高温富氧 环境下热-质传输演化机制、燃烧动力学机理等技术研究,研发 高无机含量、可膨胀、低烟低毒的新型薄层陶瓷化防火隔热涂

料并示范应用;⑦开展古建筑木结构裂缝智能检测及演化监测 关键技术研究,构建覆盖“数据构建-精准识别-几何重建-演化监 测”的全流程智能化技术体系。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一 ①”。

H-—、文体旅融合

研究内容:①开展基于多元知识图谱的辽宁古城历史地理 信息平台构建与智能应用研究,构建辽宁历史、文化和旅游资 源的“检索共享平台”和四维时空导航系统;开展辽宁省工业 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核心装备与软 件平台;开展科技赋能“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技术研究, 开展基于人工智能XR技术的产品数字化交互系统研究,研发 基于游客多模态行为数据动态画像与个性化服务智能推荐算法, 开发全域文旅数字孪生平台和沉浸式文化体验与交互叙事模式; 开展冰雪运动多场景人体运动无标记运动捕捉技术及生物力 学研究,将精准数据与肌肉力逆动力学分析技术相结合,完成 人体生物力学分析与风险预测;开展智能冰雪护具关键技术 研究,形成自适应变刚度缓冲系统设计方案和多功能协同智能 控制方案,研发基于高耐磨、自适应温控和变刚度缓冲系统的智 能冰雪护具装备;⑥开展冰上项目运动员腰部运动损伤规律及力 学特征研究,研制冰上项目运动损伤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


开展复杂情景下人体姿态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和肌肉力分析研究, 实现高精度单目人体姿态采集及智能化动力学分析系统。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李虎,024-23983498。

申报说明:申报人员按照细分方向(①、②、③)内容进 行申报,如在申报系统中选择‘‘文体旅融合一①”。

三十二、卫生健康

(一) 重大慢病防治

研究内容:围绕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 谢性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以形成慢病防治“中国方案”为目标, 开展慢病发病机制、早期筛查、精确诊断、精准治疗等关键技 术研究;探索建立相关疾病科学、规范、综合诊疗管理方案; 指导临床诊疗策略不断优化。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王予,024-23983101。

(二) 人口健康及重点人群疾病防治

研究内容:针对人口老龄化、生殖健康、生育安全、儿童 健康、重大致残疾病等方向,聚焦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开展人 口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生理功能衰遐的监测、干预与康复, 生育全周期重点疾病诊治,遗传性疾病及出生缺陷防治,儿童 生长发育监测、干预与促进,近视早期识别与防控,智能康复 等新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王予,024-23983101。

(三) 常见多发病精准诊疗

研究内容:紧扣我省常见多发病“防、诊、治”实际需求, 突破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常见多发病的分子诊断、免 疫诊断等精准检测,细胞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治 疗新技术研究。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王予,024-23983101。

(四) 新发突发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

研究内容:聚焦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响应与重大传染病长 期防控需求,开展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病原体快速识别与检 测、监测预警与流行病学调查,鉴别诊断与诊疗防控等关键技 术研究。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王予,024-23983101。

(五) 中医、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及诊疗

研究内容:立足中医理论优势,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开展 优势病种、慢性疾病、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证候诊疗,亚健康 状态的微观辨证方法与干预,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等新技术研 究。

联系方式:社会发展科技处王予,024-23983101。